【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离开舞台的那一刻,我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穗把子,既是与观众挥手告别,也是和几个月来难忘的冬奥时光说再见。”这个春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翁正耀第一次没有在家过年,他非常想念远在澳门的家人。但作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开幕式热场表演演出人员,这个独一无二的“冬奥年”,成为定格在他心中的永恒记忆。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有近1.8万余人投入赛会志愿服务中,约20万人次参与城市志愿服务工作。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细心耐心,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官员、媒体工作者们的盛赞。而和翁正耀一样来自港澳台的许多青年面孔,成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收获着宝贵的经历与成长。
1、“用行动扛起青年责任”
2月4日晚,火炬点燃,焰火绽放,北京冬奥会在万众瞩目中开幕。而这一天,也是志愿者李若筠的21岁生日。她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特别开心和激动!这是和冬奥的缘分,也一定能蹭上冬奥的福气!”
李若筠来自台湾新竹,目前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性格活泼开朗的她从小热爱体育。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曾是学校垒球队队长,还代表学校参加过排球、拔河、乐乐棒球等比赛,是朋友们眼中的体育达人。大一刚入校,她就得知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到了大三,她如愿参与其中。“有种梦想成真的幸福感!现在,冬奥会就要闭幕了,我很开心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风采!”
开幕式那一晚,也让来自香港的中国政法大学2019级学生林诗敖激动得彻夜难眠。与李若筠一样,林诗敖作为一朵“小雪花”,与开幕式其他演员、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一起,汇聚成一片“燃烧的大雪花”。来回往返场馆、悉心提供帮助……这些天来,林诗敖的志愿生活充实又饱满:“回首走过的点点滴滴,每一个脚步都踏踏实实、坚定向前。我们希望用行动扛起青年责任,完成光荣使命!”
2、“满足了我对冰雪世界的所有想象”
2019年,刚读大一的林钰旋就加入了学校新闻社,成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社第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记者。
“北京冬奥会满足了我对冰雪世界的所有想象!”她说,“我觉得我有使命和责任,把冬奥的这段奇妙经历带给家乡的人们,让他们一同感受冬奥盛况!”
林钰旋从小就对冰雪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得到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北京冬奥会志愿工作,积极参与志愿者培训。从看线上培训视频,到线下学习心肺复苏等,培训的每一天忙碌而快乐。“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
冬奥期间,林钰旋终于实现了志愿梦,在现场协助新闻发布工作。
清华大学2019级本科生、来自澳门的程浩生在志愿工作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我所服务的外国嘉宾,知识面非常广泛。我们交谈的话题从如何推广体育项目,到各国在环保领域的产业和认知差异……这种文化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我在志愿服务之外最大的乐趣。”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谨守职责,让所有嘉宾对北京冬奥会留下最好的印象!”
3、“共享冬奥的激情与荣光”
线上线下拍照打卡、舞蹈教学、冬奥祝福闽南语教学、两岸知识问答竞猜……赛场之外,中国人民大学2019级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李嘉慧也在志愿岗位上忙碌着。
李嘉慧所在的台湾青年冬奥城市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服务站点的一支队伍,承担了站点特色活动。经过认真讨论,他们决定围绕“台湾周”这一主题设计闯关游戏,希望让大家在了解冬奥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台湾文化。
为此,他们设计了书签、明信片,分发给参加游戏的人们。“明信片以台湾黑熊为主角,结合冰雪运动与台北10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路办公区等两岸特色地标,展现了两岸携手助力冬奥的决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许多人喜爱,李嘉慧的语气中满是喜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两岸同胞一起向未来,共享冬奥的激情与荣光。”
在近一个月的志愿工作中,来自台湾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致阳体会到了一种大国担当:“北京冬奥会不仅为世界呈现了一场体育盛宴,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以各项防疫措施有效保障了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安全。”
“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对于办好冬奥会的担当以及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李致阳说。
(本报记者 刘梦 姚晓丹 邓晖 张胜 本报通讯员 唐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