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

    把滑冰的“种子”从东北带到西北

    讲述人:嘉峪关市东湖滑冰场负责人 王有忠

    作者:本报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黄瑞华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0日 07版)

        滑行前,王有忠在冰面上做准备活动。照片由王有忠提供

      【我的冰雪情缘】  

      我叫王有忠,今年71岁,身边的滑冰爱好者们都叫我老王头。在嘉峪关,每年一到冰期,东湖滑冰场总会有我的身影。

      打扫、浇冰、开冰洞、焊冰缝……每天早上7点,我都会准时到滑冰场,常常一忙就是一个上午。做完滑冰场的维护工作,我有时也会在冰上驰骋几圈,享受一下滑冰的乐趣。看到初学滑冰的游客,我会上前给游客做免费的指导。18年来的每个冬天,我都是这样度过的。

      我老家在辽宁鞍山,小学就有滑冰课,热爱滑冰的种子在我年少时就已生根发芽。20世纪60年代,我们一家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甘肃嘉峪关。我一直梦想着,在大西北,也能和朋友们在冰场上自由畅快地驰骋。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嘉峪关一直没有固定的滑冰场所。2003年,嘉峪关市东湖生态园初步建成,那时候我已经51岁了,但还是决心在这里建一个滑冰场,让我们这些喜欢滑冰的人能有个固定的去处。

      建滑冰场并不容易。滑冰场的冰是我一桶桶挑水浇出来的,每天要提两百多桶水,十根手指常常冻裂出血。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天气,水洒到我的鞋子上,很快就凝结成冰。每次回到家,我会先把冰敲碎,再用暖气烤一烤,这样才能顺利脱下鞋和袜子。长时间在严寒的天气下作业,我的腿也落下了病根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片四百多平方米的冰场建成了。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冰雪运动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嘉峪关市政府给我们的滑冰场提供了资金和设备支持,用于改善滑冰场的条件。滑冰场的游客从每天十几人增加到上百人,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更是每天突破了三百人。

      滑冰场刚开始运营的6年,我没有向游客收取过任何费用。随着游客的增多,滑冰场设备的维修成本不断提高。有朋友建议我多少收一点费用,好让滑冰场继续开下去。我左思右想,决定每次收5块钱,不计时,可以玩一整天,现在涨到了10块钱,依旧不计时。

      我教滑冰也从来不收费。我带的学生,有的从小学升到大学,从校园走入社会,我始终守着东湖滑冰场,直到学生的孩子也来跟我学滑冰。

      这两年,我又迷上了速度滑冰,带头在嘉峪关普及速滑。我带领的速滑女子成年队在甘肃省级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并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比赛。我教的小学生也在全国大赛上崭露头角。

      我年轻那会儿,很少有滑冰比赛,我几乎没参加过,现在有比赛了,年龄却不允许我参加了。如今,看着学生们在全省甚至全国的比赛上屡获佳绩,我很欣慰,我的遗憾以美好的方式得到了弥补。

      这几天,我在忙碌之余一直关注着冬奥会赛事,其中最喜欢的就是速滑比赛。每当看到中国选手夺牌,我都激动不已,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为祖国感到自豪。

      (本报记者王冰雅、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黄瑞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