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美】
北京冬奥会赛事进行得如火如荼,健儿们精彩纷呈的表现,引发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极大兴趣。冬奥会赛场产生了很多激动人心的场面,而在中外电影史上,也不乏冰雪运动的精彩镜头。
随着苏翊鸣在赛场上摘金夺银,他在八岁时出演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片段被网友翻了出来。在电影中,他饰演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精通滑雪的东北孩童“小栓子”。他以滑雪的方式为解放军战士带路,找到一条攻克敌人的近道。解放军战士怕他跟不上,出发前叮嘱“跟紧点”,小栓子却说:“怕你们撵不上。”果然,小栓子凭借娴熟的滑雪技巧,把战士们远远甩在身后。
如今,“小栓子”从广袤的林海雪原,滑到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从光影艺术滑进了现实世界,让人们不禁感叹、振奋。
在冰雪题材电影中,有一些是直接呈现冬奥会的故事片。2004年的美国电影《冰上奇迹》,背景就是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在那届冬奥会的男子冰球半决赛上,爆出一个大冷门,被很多人视为最具戏剧性的奥运瞬间之一——称霸冰球项目多年的苏联队,意外输给赛前不被看好的东道主美国队。以弱胜强是竞技体育的一大魅力,当然也是绝佳的电影素材。《冰上奇迹》讲述的就是这场扣人心弦的冰球比赛。而2014年俄罗斯拍摄了同题材的纪录片《红军冰球队》,则从另外的视角,讲述了这场比赛背后的故事。
冰球的强烈对抗适合戏剧化表现,而优美的花样滑冰似乎本身并不具备戏剧性。2017年的美国影片《我,花样女王》讲述了美国花滑史上一个著名丑闻。该片用略带谐谑的口吻,描写了一个技术过硬却素养欠缺的运动员,面对荣耀的光环及多舛的命运而产生的心态失衡。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运动励志影片。通过主人公坎坷的人生之路,展现了美国长期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对事件背景的调查式再现,以及非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使得该片成为近年来影响较大、艺术成就较高的冬奥题材影片。
跟上述片名相似的影片,还有挪威的传记片《花滑女王》(2018),讲述三届奥运冠军“挪威白天鹅”索尼娅·海妮从花滑明星成功转战好莱坞的故事。同样翻译成《花滑女王》的俄罗斯影片,则是根据俄罗斯前花滑冠军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如今已经拍出第二部。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奥地利影片《冰上的梦》(1959)便登陆中国银幕,为我们带来了体育和歌舞的美妙享受。我最初接触到肖邦的波兰舞曲,便是通过该片的一场重头戏。因此,我在欣赏花样滑冰时,会特别关注配乐是否给力。在我看来,这些年,我国选手参加国际花滑比赛所使用的音乐,在国际化和专业化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2021年12月举办的第16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特别设置了“冰雪视界”单元,展映的影片除了前面提到的《智取威虎山》外,还有《冰上姐妹》《冰与火》《日光之下》《冲撞》等影片,作品跨度达60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的《冰山姐妹》,讲述三位女青年因参加省冬运会滑冰比赛而产生的事业和爱情的纠葛,歌颂了集体的力量。1999年的《冰与火》改编自世界冠军叶乔波的事迹,描写一位速滑运动员的起伏与拼搏。
北京冬奥会催生了一大批关于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影视作品。《我心飞扬》聚焦短道速滑国家队,讲述运动员一雪前耻的励志故事。《破冰少年》则是关于2018平昌冬奥冠军武大靖的传记片。《零度极限》以滑雪为题材,讲述一位有心理问题的运动员挑战世界第二高峰的故事。此外还有《冬奥一家人》《冰雪之名》《陪你逐风飞翔》《超越》《我将喜欢告诉了风》《冰上的火焰》等剧集。
虽然在全球范围,直接反映冰雪运动的经典电影也属凤毛麟角,但是,把冰雪及严冬作为重要戏剧元素(不仅仅是时空背景)而受人瞩目的,则不乏成功案例。冰天雪地往往能营造一种萧瑟的氛围。如同韩国电影《熔炉》中一句台词所说:“冬天冷,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周围人的温暖是多么珍贵。”荣获柏林金熊奖的国产片《白日焰火》无意呈现冰雪之美,相反,它把严寒环境当作主角的对立面。主人公警察内心有一团火,但他周围都是冷冰冰的,他那团火就像是雪地上的火,微小而可贵。融化坚冰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出真相。
还有一个更通俗的例子: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安徒生的原版故事把艾莎公主设置成冰冷的反面角色。动画片做了巧妙的改动,把艾莎公主的“点物成冰”与她妹妹安娜的一腔热情设置成故事的主要矛盾。艾莎的冷艳有说不出的苦衷,安娜的善良也有盲目之处,她俩如同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化身,互相排斥又互相需要。最终安娜用亲情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化了姐姐,冰与火各自取长补短,成全了对方,也成全了自己。“有的人值得你去融化”是该片留给观众的感动。冷和热都是生命的状态,各有各的美和险。那些驾驭冰雪的运动员,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人与极端自然的相处之道。
(作者: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