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14年,奥运之火再次点亮北京。“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亲身参与到这场盛会中——代表33000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人参加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筹备工作,我深感荣幸。”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冬奥专项工程总设计师王缜告诉记者。
纵观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航天事业就像一架系统庞大、运行精准的巨型机器,在航天系统工程体系下运转,将浩大的人与物等资源统一调配并产生强大效能,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技术上合理、质量上可靠、运转高效协调的工程实体。
冬奥会也同样如此,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王缜介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冬奥专项工程保障团队抓总完成冬奥会十一大关键项目,首次尝试“航天模式”在产业项目上的应用,将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应用于冬奥专项。此外,还探索体系工程管理方法,克服冬奥会状态变化快、涉及专业多、风险管控难、研制进度紧等难题。中国航天人以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为内核,参照航天重大工程任务,设立了以“领导小组+两总制+专项办公室”为主的管理机构。其中,领导小组着眼全局分析研判难点重点,“两总”针对短板瓶颈组织保障,提前调度,专项办公室坚持日报周报、倒排进度要求精准推进。此外,这十一大关键项目还分别设置负责人管理质量进度,整个团队建立起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
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行是过程圆满的保障。冬奥专项工程上游对接国家奥组委7个处共10个组,下游对接10余个外协团队共7万余名施工人员。为此,管理团队实行周例会和日报制度,进场人数、工程进度与计划强关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精细管控。王缜还记得,2021年秋天,国家体育场内的LED舞台因计划调整需要加快建设进度,可现场施工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进度需求。识别到这个风险点后,冬奥专项团队跨省协调,招聘了百余名技术工人,第一时间完成核酸检测进京驰援。
科学的方法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LED舞台面积创世界之最,加之防水、防雪、防冻等特性,让难度系数成倍增加。任何一块屏幕出现显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开幕式的艺术效果。为此,研制团队严格按照航天标准,将技术、管理双归零,聚焦细节举一反三,直到万余平方米舞台实现万无一失的使用安全。
王缜说,面对紧张的进度和实际的困难,冬奥专项工程管理团队和研制团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路径突破瓶颈,令航天系统工程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能量,再次证明了“航天模式”在国家重大活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度。
王缜告诉记者,中国有信心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中国航天人要做的就是良好的支撑和保障。冬奥会专项工程保障是“10000-1=0”的任务,哪怕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唯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每项工作一次性做对、做好、做到位,精准细致、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整个冬奥工程的圆满成功。让我们尽情享受一届高水平的精彩冬奥吧!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