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

    守正创新 活力涌流

    ——大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展新貌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彭杭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08日 02版)

      这段时间,因疫情原因,大连话剧团演出暂停,但团党支部书记、总监于伟和同事们一点也没闲着。完善公司管理制度、理顺运营机制、细化绩效考核……于伟的记录本上一条一条,密密麻麻。作为曾经的团长、《雷雨》里的“四凤”,于伟如今多了不少新角色——管家、会计、经纪人。

      与刚接手时相比,于伟的情绪明显没那么焦虑了。她说:“2021年是收获之年,原创剧目拿了大奖,公司账面也有了盈余,是改革带来了生机。”

      从“事转企”到2018年并入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经受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两次洗礼,大连话剧团、大连杂技团、大连歌舞团三家市属国有文艺院团纷纷交出亮眼的成绩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守正气,提升艺术生产力

      在开始“接盘”三家院团时,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延生直犯愁——人心迷茫,运营混乱……各种难题一箩筐。

      “无论怎么改,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这是大连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的,也为王延生拨开了迷雾,理出了头绪。只有坚持将国有文艺院团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多出精品,才能最终立得住。

      升级改造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提供演出场地;打通“团场合作”,协助上报材料、拍摄演出照、制作海报……一个又一个为文艺院团提供的专业“保姆式服务”,让各院团上下心无旁骛地潜心创作,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一部又一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不断上新,并屡获大奖。

      2019年,杂技节目《流星》摘下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金奖;原创话剧《大码头》荣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1年,原创话剧《无风地带》获辽宁省文华奖,荣登国家大剧院舞台,同时也是辽宁省唯一一部同时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工程和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话剧《把一切献给党》、情景歌舞剧《摇篮》、杂技主题晚会《旗帜》等6部原创剧目,参加辽宁省建党百年优秀舞台剧展演。大连,成为辽宁省入选作品最多、新创作品最多的城市。

      创排不仅仅为了评奖,搬上舞台后不能束之高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思维转变,也是改革的重要成果。《流星》至今还在外巡演,《无风地带》多地转场,曾一票难求。回忆起《无风地带》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高光”时刻,于伟至今还激动万分:“票都卖光了,但还有不少观众有需求,最后不得不开了一些原本不公开售卖的票,乐池里的座位都打开了。”在北京的这两场演出,都实现了疫情防控要求下的“满场”上座率,当于伟走进剧场,看到上上下下满满的人,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鼓勇气,激活市场创新力

      要完成庆祝建党百年创排、演出任务,有两部“大戏”要求无缝衔接,还要穿插跑山西、江西、浙江等地演出“小戏”……于伟把自己活成了“糙人儿”,能和演员讨论剧本到天亮,也能为了谈成一个演出项目,随时随地出发,常常是直接把行李拖到剧场,演出完来不及卸妆就要直奔机场,剧目合成那几天,舞台就是床。

      “不能‘等、靠、要’,要学会‘自我造血’,这是改革的关键!”于伟和她的团队深耕戏剧市场,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现代都市情感戏剧《过客》浅吟低唱,深受年轻观众喜爱;儿童音乐剧《星·王子》演出30余场,给许多孩子带去欢乐时光;家风家教题材情景剧《风从家园来》与时代贴近,被多地邀请,已演出百余场;再现吴运铎事迹的庆祝建党百年创排剧目《把一切献给党》得到陕西有关方面高度认可,赴西安演出被写进了2022年计划。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从亏损状态到仅用一年就归还集团借款,再到去年实现赢利,大连话剧团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与此同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内部管理制度、发挥薪酬激励作用、探索企业年金制度……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被打开。多演多得、多劳多得,完成规定动作后,还可以有自选动作,有保底却上不封顶。青年演员李尚霖的月基本工资从800元提升到4000元,加上绩效、补贴,年收入也有10万元左右。70后演员孙旭明跑市场、拉项目,还做起舞台总监,他告诉记者:“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我们搞专业的,有了自信,也有了尊严。”

    提士气,发挥政策引领力

      只有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红利,才能为院团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连市委、市政府领导连续深入院团调研,现场办公,督办推进,彻底解决多项制约院团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创新出台《大连市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暂行办法》,财政资金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运营经费提高40%;大型剧目创作资助由160万元/台提高至260万元/台;公益演出由年补贴150场、每场1.7万元提高至年补贴190场、每场2.5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突破改革困境,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

      在庆祝建党百年创排剧目、杂技主题晚会《旗帜》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演员们于高空中再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这是整个晚会的最大亮点,关乎整台节目的成败。大连杂技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监杨剑胜感慨:“原来的排练厅棚顶早已老化,我们不敢安装大重量的高空垂吊钢架。多亏了市政府对排练厅修缮,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了排练顺利进行。”

      大连艺术剧场的“收回”工作,也是在市领导督办推进中完成的。“收回”后,有关方面不仅将周边违建拆除,还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剧场的维修改造纳入全市整体规划中。说到这个,大连话剧团老演员张晓军有些动容,“那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戏剧厅,表演不需要话筒。一个剧团没有自己的剧场就像没有家一样,现在,话剧团就要有专属剧场啦,我们就要有家啦!”

      制度创新、政策保障,带来的变化远不止是员工待遇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滋养出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以老带新”的优秀传承、创作氛围的日渐浓厚,让年轻人更加热爱艺术。已和大连话剧团有过4次合作的著名导演王晓鹰说:“年轻人爱琢磨戏,大连鲜活的创作氛围很棒。”

      在话剧《把一切献给党》里有这样一场戏:吴运铎的扮演者张晓军深情朗诵“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作为群众演员的年轻人们配合他背对观众走位。观众看不到他们的脸,却被老艺术家的表演打动,沉浸在戏剧的情境之中。

      疫情期间,话剧团里的年轻人每天都要开线上会议、交流想法。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文艺战疫,创作出100多部诗朗诵作品和2部广播剧,还获得了12项大奖。负责宣传工作的90后姑娘王晓宇也参与了创作,她说:“我们年轻人对话剧专业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创作劲头越来越足。”

      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表示,未来,大连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为样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使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彭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