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特稿之一】
好雪知时节。1月20日,华北大地雪花纷飞,满眼银色喜人。
一如往常,北京什刹海冰场热闹非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观看青少年冰球和花样滑冰队列滑训练时,曾与小队员们讲起自己年少时在什刹海滑冰的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记忆犹新的冰雪故事,因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来临更显温馨。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走过来了,现在到了冲刺的阶段。我看大家的工作仍在紧锣密鼓进行,再努把力、奋力一击。”习近平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索,一路鼓劲。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
冬奥之约,中国之诺。申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如今,从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到生态环境保护,从赛事服务组织、安全保障到社会动员……一切准备就绪。
冬奥会中国时刻,即将正式开启!
听,这是来自中国的郑重承诺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
“北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话音刚落,会场沸腾,国内欢腾!
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那个时刻,我有幸亲眼目睹”,多年后,当申冬奥形象大使姚明回忆现场时,依旧深深记得那一刻的呼吸节奏。
距离北京夏季奥运会7年后,中国再次向世界发出邀约!
2017年2月24日上午,五棵松体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与青少年冰球运动员们相互“撞肩”问候。
被相机定格的那一刻,小小的官子钊仍然记得。
“习爷爷当时鼓励了我们。现在我长高了,变壮了,还取得了很多好成绩。”2020年已入选北京市青少年冰球队的官子钊,盼望着向习爷爷汇报自己的成长。
这是“官子钊们”的期待。
中国首枚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得主、现任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曾在首都体育馆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中国花滑队备战情况。
“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冰雪健儿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赵宏博说,“这是我们继续向北京冬奥会奋进的最大支持。我们要扎扎实实走好备战的每一步。”
这是“赵宏博们”的承诺。
随着国家冬季运动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投入使用,钢铁工人刘博强成为保障国家队训练的一名制冰大工匠。“保障好北京冬奥会,让全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风采!”
这是“刘博强们”的豪情。
“冬奥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并全面具备办赛条件;3个冬奥村、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已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奖牌“同心”发布,讲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言出必行,有诺必践。”在以“中国质量”保障“冰雪之约”的背后,是一个东方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从参赛运动员和各奥委会得到的反响都很好,对场馆设施和赛事测试质量都感到满意。”巴赫评价。
国际雪橇联合会主席埃纳斯·弗格力斯称赞延庆赛区的雪车雪橇赛道,“对于所有雪橇选手都是一件很好的礼物”。
国际冰球联合会副主席奥摩卡诺夫考察了北京冬奥冰球比赛举办地后表示,“赛事举办时,相信一切都将处于最好的状态”。
看,他们全情投入全力以赴
华灯初上,天安门以北14公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3360块曲面玻璃拼成的22条“丝带”流光溢彩。
看着速滑馆的流畅线条,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晓南感慨万千。
挖土方、打基础、混凝土主体结构完成、内部结构建造、曲面幕墙系统安装……千余个团结奋斗的日夜在他脑海闪现。
而今,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已展现在公众面前,诸多首创的新技术、新工艺,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作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双奥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见证了延庆赛区建成绿色奥运典范工程的全过程。
北京冬奥申办成功后,最早进驻延庆赛区进行考察的是林业、水务和环保专家。为避免开挖大量土石方,延庆赛区建立了整体山地环境虚拟模型,尽量减少建桥削山,平衡土方填挖,减少渣土外运。
绿色、低碳,渗透在北京冬奥会的每个细节中。
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冰面是二氧化碳制成的“最环保的冰”;国家体育馆的仿冰玻璃砖,充分引入自然采光,减少照明能耗;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
“中国坚持绿色办奥,不仅实现了碳中和办赛的承诺,也为未来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称赞。
助理工程师陶鑫,大学一毕业就主动报名参加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和77名项目管理人员、2400多名建筑工人加班加点赶工期,建成了全长约1.9公里、垂直落差超过120米的赛道,具有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这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
不断钻研,久久为功。科技、智慧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明快底色。
——“冰丝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正交双向马鞍形索网屋顶,破解了屋顶索网结构高钒密闭索“卡脖子”技术;
——“水立方”通过在游泳池里架空结构实现转换,将游泳池区域转换成冰壶场地,成为世界首个采用智能化技术“冰水转换”的场馆;
——“雪如意”是全世界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
筹办冬奥,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日,各大高校志愿者整装完毕,出征上岗。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级硕士生、北京冬奥交通组通用志愿者张朝琳抵达北京主媒体中心场馆时,第一次与外国记者进行了交流。
“You did a good job”,当得到对方的肯定时,张朝琳充满自豪:“我希望能与大家站好每一班岗,为冬奥大家庭成员提供专业、舒适、生动的志愿服务。”
1月1日晨,华油阳光餐饮团队协调组负责人王晓峰来到北京冬奥村运动员餐厅一楼,仔细检查每个点位。北京冬奥会赛时,这支1600余人的服务团队,每天将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运动员、冬奥组委官员、记者等约6500人提供配餐服务,并为近3000人提供住宿运营服务。
从“我”到“我们”,从一项比赛到一座场馆……筹办冬奥,中国交出了一张体现综合国力的答卷。
赞,带动更多人燃情冰雪
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赴俄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在索契,习近平主席对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2019年1月,巴赫在考察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时说,习主席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推动两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将是世界冰雪运动的巨大变革。”
下棋讲究大局观。同样,在筹办冬奥这盘大棋中,行棋不能只盯着竞技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推动下,中国冰雪文化蔚然成势,群众性冬季运动广泛开展。曾不进山海关的冰雪运动正在迅速“南展西扩东进”;教育和体育系统共同推动“冰雪进校园”;一系列重磅文件陆续出台,为冰雪运动夯实基底……
愿景照进现实。日前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31个省区市的居民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冰雪运动,92.64%的大众通过个人自发方式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北方和南方地区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分别为1.86亿人和1.61亿人,冰雪运动正逐步打破地域和季节限制。
中国冰球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球(冰壶)运动学院院长王春露原是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20多年运动生涯中共获得25次世界冠军。退役后,她和伙伴们走访各个城市,策划多种活动方案。
“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点燃更多人的冰雪热情。”王春露说。
2003年,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中国滑雪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郭丹丹来到河北崇礼,开办滑雪学校、组织滑雪公益比赛、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我期待中国健儿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佳绩,也希望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更精彩。”
冰雪运动广泛开展,让更多人端上了“雪饭碗”。
延庆海坨农民滑雪队,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在当地政府开展的职业培训中,他们学会了滑雪,实现了成为冬奥志愿者的愿望,许多队员还考取了国家级滑雪教练资格证。队员郭军华同时考取了滑雪教练资格证和高山滑雪国家一级裁判证,成为冬奥会的一名旗门裁判。
“我还和朋友开了一个滑雪俱乐部,已经培养滑雪小爱好者两万多人次。”郭军华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已经准备就绪。我们期待:全世界人民共赴冰雪之约,一起向未来!
(本报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晋浩天、杨飒、张景华、耿建扩、董城、陈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