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9日 星期六

    它们的回归是大自然的回报

    作者:贺 震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9日 09版)

      【环保笔谈】

      不久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两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组是2018年与2020年长江南京段江豚监测的对比照片,另一组是2017年与2021年灌河口的卫星监测对比图。

      从第一组照片可以看到,与2018年相比,2020年江豚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江豚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和一级保护动物,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水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然而,近30年来,由于生存环境一度恶化,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有专家指出,倘若长江江豚得不到有效保护,再过15年就会灭绝。令人欣慰的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国家战略挽救了江豚的命运。从观测数据看,长江南京段江豚总数量超过50头,比5年前实现了翻倍增长。同时,江豚的活动范围也在持续扩大。如今,它们常常在距离岸边只有50米左右的水中嬉戏。在南京长江大桥、三桥和五桥、中山码头等处,江豚戏水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组照片展示了江苏灌河口的“旧貌换新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2017年灌河口附近呈现异常褐红色的海水,4年后已恢复为令人赏心悦目的湛蓝色,而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10年的伪虎鲸也在这里重新现身。

      两组照片见证了江苏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成效,也成为大自然的回报例证。“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伟人恩格斯的“金句”,如今依然振聋发聩。

      近年来,江苏狠抓长江大保护工作,在全省化工整治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十年禁渔”,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的渔民弃网上岸……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行动,不仅挽救了江豚、四鳃鲈鱼和伪虎鲸等水中珍稀动物,也令丹顶鹤等陆上生灵受益。

      盐城沿海潮间带滩涂湿地位于江苏东部,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存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每到秋冬季节,广袤的滩涂都能迎来20多万只越冬候鸟。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为恢复和壮大丹顶鹤的野外种群数量付出了很多努力,也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例。

      其实,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不仅表现在动植物身上,就连没有生命的沙粒也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甘肃敦煌,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连绵约40公里、南北约20公里的沙漠中,有一种会“唱歌”的沙子。作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这种会唱歌的鸣沙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鸣沙一度丧失了发声功能,变为沉默的“哑沙”。为了让“哑沙”重鸣,近年来,当地政府启动鸣沙山封禁保护项目,划定封禁区,开展植被保育。功夫不负有心人,鸣沙山又恢复了“鸣叫”,而且声音更加美妙动听。

      如今,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在各地涌现,使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面对大自然的回报,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作者:贺 震,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特邀研究员、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