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8日 星期五

    太行山曲线上的“钢轨医生”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鲍 鑫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8日 10版)

      【春运进行时】 

      “停,停,声音异常!波形异常!”1月25日,农历小年,上午8时10分,瓦日铁路红旗渠特大桥上寒风凛冽,坐在双轨探伤小车执机席的赵海波发现异常波形后,立即下令停车确认。

      瓦日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按30吨轴重标准建设的重载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运输通道,年均通过货车1.8万对,运量超过8000万吨。春运期间,平均每天通过重载货物列车58对。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瓦日铁路红旗渠特大桥高近30米,两条正反800米的小半径曲线构成一个长大的S弯。当万吨重载列车通过时,火车的蛇形运动会对线路正反两面产生严重冲击。长此以往,就会使钢轨产生严重侧磨,逐渐形成核伤、裂纹及其他伤损,危及行车安全。

      赵海波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安阳综合段探伤工区的副工长。他当天的工作就是带领9名平均年龄31岁的探伤工和红旗渠车间8名线路工一起在瓦日铁路红旗渠特大桥上进行钢轨探伤、焊缝探伤、线路检查和维修作业。

      桥上天寒地冻,在小车行进的过程中,寒风夹着雪渣扑面而来,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他们不仅要精心操作,还要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显示屏,以防错过转瞬即逝的异常出波。

      “轨道底部有一些仪器探查不到、眼睛也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我们准备了小镜子通过反射来查看,以便发现轨底一些细微伤损。”已经考取二级探伤证的张兴坤说。

      “我们的工作很像医生给患者做B超,利用超声波对钢轨进行探测,对发现的伤损钢轨和伤损焊缝进行及时加固或更换。因为每天趴在线路上对钢轨‘望、闻、问、切’,还得了‘啄木鸟’的美誉。”再有6个月就要退休的探伤工区工长刘俊希自豪地说。

      “用双轨探伤仪进行全面‘扫描’、单轨便携探伤仪进行精准‘复核’、焊缝探伤仪进行重点‘透视’,是在长大曲线上提早发现‘内伤’,治疗‘未病’的黄金组合。”安阳综合段综合车间副主任王建伟介绍。

      “每次作业完,双手都被冻得发紫,双腿发麻站不起来。”长时间的下蹲,让31岁的胡继众也有点“吃不消”。

      轨检仪检查数据显示,瓦日铁路下行K620+810米处,钢轨高低–9毫米,如果不及时整修,病害还会继续恶化,甚至造成晃车。

      面对高低超限,今年55岁,即将退休的红旗渠车间维修工区老工长暴国田没有将超限点进行简单的起道捣固。

      “高点!再高!再高……好!”“向左!走!再走……好!”与钢轨打了30多年交道的暴国田深知,在小半径曲线上,仅仅对高低进行调整,随着重载列车一次次“拐弯”“侧磨”通过,水平、圆顺度还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综合“矫正”。

      综合“矫正”,需要暴国田带领七八个线路工用螺栓机拧开轨枕上的螺丝帽,用起道器抬高钢轨,在钢轨下插入调高垫片、用拨道器左右平移钢轨,再用“小蜜蜂”内燃捣固机对道砟进行捣固夯实……

      一套程序结束后,暴国田整个身子趴到钢轨上,耳朵和脸几乎要贴到地面,眯着眼睛目测检查维修后的轨道是否平顺,再通过轨道检测仪测量确认无误差后,才算结束这一处病害的处理工作。

      一阵阵寒风吹过,即将退休的老党员刘俊希、暴国田以及年轻党团员们的脸被吹得通红,他们在冬日寒风的呼啸中,守护着春运路上的安全畅通,为冬日里的千家万户带去温暖和光明。

      在距离这座大桥五六公里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早已成为守护大桥职工的价值追求和动力之源。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鲍 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