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7日 星期四

    异乡过年,温暖不减

    作者:苇 月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7日 15版)

      【财经论语】

      收拾行囊,带上大包小包年货,一路风尘仆仆回乡,与阔别已久的亲人相见……在异乡忙碌了一年,过年回家是每个在外打拼的人们内心最渴望的幸福。然而,春节脚步临近,新冠肺炎疫情却并未走远。近一段时间以来,陕西、河南、天津、上海、北京等多地出现本土确诊病例,防疫形势严峻。多地相继发出了“就地过年”倡议。

      就地过年,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确保疫情防控局势稳定。春运是全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节点。疫情前的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29.8亿人次。今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预计全国将发送旅客11.8亿人次,日均2950万人次,较2021年同比增长35.6%。面对疫情多发、人员大规模流动等因素带来的风险,疫情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的人们对政策表示了充分理解和支持,响应就地过年倡议,放弃回家团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各地防疫工作人员、志愿者们日夜不休、风雨兼程,承担核酸检测工作、第一时间做流调、为隔离人员上门送物资……为人们就地过年,作出了最好的保障。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全国各省市以及国内外频繁密切的经贸往来,是时代发展大势,不可避免。就地过年,只是一时防疫之举。倡议就地过年,落实相应防疫措施的同时,精准防疫,让符合防疫要求的人能够回乡团圆,也是倡议的应有之意。

      近日,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北漂”姑娘王女士,因行程码带星,打电话咨询老家的防疫政策。根据她的具体情况,疫情防控办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就能回去。对方还询问道:“想家了吧?多久没回来了?想回来就回来吧。只要你所在的街道没有封闭起来,你就可以回来。”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关怀,不仅让王女士瞬间感动,还温暖了大批网友的心。此后,王女士表示,为了响应就地过年倡议,还是决定留在北京过年了。互相理解,共同战疫,成就了疫情中双向奔赴的温暖。

      是走还是留?为了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很多人在两难选择中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疫情防控尽一份责任。对这些留守外乡就地过年的人来说,可能无法感受到传统的过年方式,但过年的热闹和快乐不应改变,年味不能少。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通过实际举措让外来务工人员把心安下来,真正体会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增强就地过年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对一个城市“温度”的最好考量。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有的城市奉上的“大礼包”既有美食消费、手机流量等物质补贴,也有健康服务、免费图书馆等在内的精神关爱,把外来务工人员的春节假期填得满满的;有的企业把对留守员工的福利,列出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过年清单”,从补贴红包到过节礼包一一兑现;有的社区主动上门沟通,缓解务工人员节日期间对家乡的思念,对有困难的人员或家庭给予及时必要的帮扶……这些求真务实之策将浓浓的年味融化在彼此的守望相助之中,也让就地过年展现出社会和谐、家国同心的暖心力量。

      就地过年,也带动了本地旅游市场、消费市场、文化娱乐市场的热度。过年期间,越来越多选择留下的新市民融入到当地过年的新年俗中,去特色商业街购买年俗文创产品,与好友一起吃大餐,看一场春节档电影,去城市周边观览美景、古迹……在异乡同样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异乡过年,温暖不减。

      (作者:苇 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