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星期一

    融入“泥课堂” 培育好幼苗

    ——重庆市大渡口区探索特色教育课程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08版)

      自从在《奇妙的节日风俗》课上展示过自己的“绝活”后,打糍粑、跳摆手舞就成了秦彧涵在学校各种文艺表演时的必备节目。更让这个土家族小男孩高兴的是,《奇妙的节日风俗》还获得了2021年度“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课一等奖”。

      来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秦彧涵,现在是重庆市大渡口区公民小学四年级7班的学生,《奇妙的节日风俗》是学校开设的“节日泥课堂”中的一节课。“公民小学是新建公租房小学,全校2000多名学生来自重庆38个区县和全国24个省区市,94.1%的学生家庭在农村有住房和土地,87.3%的孩子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校长周建平说,学校据此设计了包括“老家泥课堂”“节日泥课堂”“校园泥课堂”在内的“泥课堂”课程体系。

      这么多同学来自农村,其中大部分在节假日都要回老家,他们对老家到底了解多少?学校调查发现,孩子们每次回老家,都会面临不知道哪些亲戚跟自己是什么关系、该怎么称呼的困惑;对农村的时令节气、农具使用、各种作物的种植收割等等,基本上都不知道。“认知的空白正是教育的契机。公民小学的‘泥课堂’课程,目的就是融合育人。”据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谷小平介绍,大渡口近年来探索构建了涵盖学校教育、基地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六大载体”育人方式,健全国家课程、地方必修课程和区域选修课程相融合的“1+2+X”的课程体系,“泥课堂”正是全区着力提升区域思政课育人质量的缩影。

      中秋吟诗诵词品月饼,端午绣香囊包粽子……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的,都让他们在“泥课堂”上“露一手”。四年级5班的刘欣语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自己老家的咸鸭蛋“味道最好”,可是外婆和奶奶教的做法各不相同。怎么办呢?刘欣语就按外婆和奶奶的方法各做了一些,还做了一份小报介绍两种做法。做好的咸鸭蛋带到学校后,老师又发动会厨艺的孩子做成蒸咸鸭蛋、咸鸭蛋炒玉米、咸鸭蛋炒青椒。看着亲手做出来的美味佳肴,大家都舍不得动筷子了。

      很多变化都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以前食堂午饭时很嘈杂,从“泥课堂”自然延伸出来的“节粮惜福”和“午餐有礼”,渐渐使整个食堂变得安静有序了。

      怎么让孩子们融入新的城市新的集体?公民小学要求班主任每个月都要跟班上每个同学进行一次“私密谈话”。

      五年级7班几十名同学全是各地来的“转学生”,刚开始都不愿跟老师“私密谈话”。一个难得的冬日暖阳天,班主任李晓宇特意去找一个同学聊天。两人从班上的事情谈到个人的兴趣,又谈到各自的成长经历,话匣子一打开,都觉得有聊不完的话题。“找到关键词把自己带进去,让孩子知道原来老师也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就会更有信心。”李晓宇说。

      大渡口区检察院的“莎姐”法律志愿服务,是全国法律志愿服务的典型经验。大渡口区的中小学通过全面推动区域法治课程“‘莎姐’进校园”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近年来区域法治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在公租房小学学习,在公租房小区生活,要经历更多的适应,我们把‘莎姐’融入‘泥课堂’就是要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识,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大渡口区教委主任伍平伟说。

      “公民小学老师的平均年龄31岁,对如何引导、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方面的经验还有欠缺。我们希望不断丰富和拓展‘泥课堂’,为孩子们成长成才提供最好的土壤。”周建平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