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高水平人才高地这样建②】
新年伊始,“人才”再度成为上海各区域、各领域的高频词。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相继出台、一批批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加速建设……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上海正在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宽广的胸襟、更包容的环境,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吸引人才不靠重金,靠的是贴心服务和宜居宜业环境——
“上海爱人才,人才爱上海”的景象已形成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我们选择虹桥国际商务区,一是希望通过这里联动长三角地区的软件和硬件,与更大的消费群体对接;二是我们的企业需要国际化视野,希望招徕更多国际化人才。”万生华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彭程说。
万生华态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新引进的数字领域瞪羚企业,公司计划1至2年内打造全球最大的3D原生数字资产库、中国第一个国际水准的3D数字创作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
“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国际化人才高度集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孔福安的回答给了彭程一颗“定心丸”——在上海,外国人刷卡消费最多的地方不在陆家嘴,也不在南京西路,而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此外,这里还有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来沪工作人士子女服务的国际学校。
三天后,在“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中,长宁区委书记王岚也遇到了与引进人才相关的问题。
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汽车电子研发企业,2021年销售额超过8亿元,但同年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也达到了10%。公司负责人章日欣颇感苦恼:引进海外技术人才门槛多、落户难,成为企业招募高层次人才的“绊脚石”。
“把待落户的50多名员工具体情况梳理出来,一一分析、对接。”得知情况后,王岚立即给出方案,督促落实。
为解决“外籍专家引入难”问题,长宁区持续探索,致力于提供海外人才安居乐业的一站式服务。“虹桥人才荟”服务品牌已上线,从线上“长宁人才通”小程序到线下38个人才服务站点,推动人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去年,位于长宁区上生·新所的晨品人才公寓正式启用。公寓不仅地段好,毗邻网红打卡地茑屋书店,还提供设有洗衣机、烘干机的晾晒空间,每套房里沙发、空调、餐桌、床柜一应俱全。公寓门禁为人脸识别系统,保障住户安全。一楼还设有“一网通办”自助终端,居住证、社保、医保等百项业务均可足不出户完成办理。
可以随时到楼下喝杯咖啡、去创意小店逛逛,满足了大多数年轻人对上海生活的向往。
丽宝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韩籍华人李文靖是首批入住者,也是长宁区第一个通过古北市民中心“三合一海外人才一件事”(居留签证、来华工作许可、海外人才居住证)人才服务全程帮办成功落户的海外人才。尽管入住时间不长,她已多次邀请朋友来这儿聚会,享受“家里”优美时尚的环境。
不仅长宁,上海各区都在为吸引优秀人才提供最好的资源。
寸土寸金的北外滩,虹口区开发建设“味美思人才公寓”,供金融领域人才使用。奉贤区探索在区内外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筹建1000套高层次人才安居住房,加快建设300万平方米高品质通用空间、4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免租免息,让领军、领袖、领航企业和青年才俊“拎包入住”。
吸引人才不靠重金,而是靠贴心的服务和宜居宜业的环境。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集成、放大、用好上海在营商环境、契约精神、治理能力、文化积淀、生活体验、市民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
拥有青年人才,就拥有了光明未来——
敞开大门,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
在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有一项为青年人才度身定制的“十年三阶段梯次人才培养计划”。这是该中心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工程”而建立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包括青年科技人员带教培养计划和青年科技英才“软件中心扬帆计划”。
龚家瑜就是这个计划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2013年,博士毕业的他加入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短短几年间,参与编写研制软件工程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上海市扬帆计划1项,成功申请上海市启明星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所谓的人才高地,就是大学毕业都愿意去的地方。”去年12月3日,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的临港新片区大学生就业论坛上,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的观点收获了阵阵掌声。
就在论坛举办的前几天,11月29日,上海放出引才“大招”,试点实施一项新政: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按照规划,拥有特斯拉、宁德时代、中芯国际等重量级高端产业的临港新片区,要建成连接国际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和开放新高地。这不仅需要研发端的创新型人才和制造端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涉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人才。而此项政策,为各类人才敞开了大门。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让城市更有吸引力,让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顾长石说。
彰显国际化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人才平台、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坚实支撑
2019年4月,浦东国际人才港开港。几年来,这里搭建了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和在线服务等多功能平台,累计服务27万人次,已成为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和高能级的人才资源配置枢纽。万宝盛华、上海外服、任仕达等40余家国际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首先要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中央赋予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任务,是着眼全局作出的战略布局,是推动上海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机遇,是上海的重大使命、重大责任。”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上海人才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要充分发挥上海开放引才的综合优势,大力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
这次会议后不久,去年12月3日,上海张江科学城传来好消息——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正式启用,将用于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七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提出,希望在上海交大建立一个国际化的科学研究所。在国家部委、上海市、上海交大等各方共同支持下,一个对标玻尔研究所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科研机构落户上海。
自2016年年底成立至今,李政道研究所已汇集了来自16个国家的近百名科研人员,近两年每年吸引长短期访问学者近200人,一个全球科学家“近悦远来”的国际知名学术交流平台已现雏形。
李政道讲席教授、日籍学者柳田勉已在李政道研究所工作三年。他是世界著名粒子物理学家,曾开创中微子跷跷板理论。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尽己所能,在这里培养年轻科学家。
随着实验楼正式启用,李政道研究所全体人员将入驻新居。同时,李政道研究所创始所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弗朗克·维尔切克将担任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所建所的初心是打造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聚集地、青年科学家实现梦想的圣地。”李政道研究所新任所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表示,将带领全所人员把研究所建设成世界顶级的前沿基础研究机构,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引擎作用。
(本报记者 任 鹏 曹继军 孟歆迪)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曹继军、任鹏、孟歆迪、张胜、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