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日

    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

    作者:翟秀凤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3日 05版)

        在重庆酉阳龚滩古镇先生书屋,推广公益阅读的戚玉龙(后右)给小朋友讲解绘本。新华社发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在即,传媒业又将迎来一场体育传播盛宴。而在之前的东京奥运会期间,“YYDS”(永远的神)作为国内报道的标志性话语彻底出圈。各大新闻媒体与网络账号,凡金牌必论YYDS,社交网络也因而成为字母的海洋。在被网络字母词的传播威力冲击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符号的单调性。

      古代成语诗词,不乏体现运动力量与美的精妙语汇。从射击的矢无虚发、百步穿杨,到短跑的风驰电掣、击电奔星;从游泳运动的如鱼得水、浪里白条,到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的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语言给养没能借体育盛会之机与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文化的连接。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曾令国人泪目潸然。慷慨从军的诗境与并肩抗疫的时刻所触发的情感共鸣,证明了经典文化所具备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感染力。这让人不禁要问,璀璨瑰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为何被寡淡的字母对白所冲击?在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大众传媒长期承担着社会文化教养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角色,报纸、广播、影视媒介等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提高识字率、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托。农村大喇叭广播是推广普通话、普及卫生常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此后,电影下乡更使公共文化服务得以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基层社会。田间劳作后的观影,成为农村观众享受精神生活、增进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虽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仍试图保持自身对公共议题、社会文化和语言品位的坚持,但是,当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当短视频、颜文字、字母词日渐改写社会表达习惯,这种坚持和尝试也变得苍白。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在社交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语言文化传承节目同样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成为文化传播中的“爆款”。文化如同树木之生长,社会文化的营养经由大众传媒的脉络得以到达枝干的末梢,滋养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需求。

      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无论新闻播报还是综艺创作,无论社会新闻解读还是重大事件传播,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受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喜爱、对经典诗句的自发传播表明,他们并不拒斥美好的语汇和经典的文化,反而对之表达出热切的喜爱和渴望。

      迎合流行的语言文化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提供经典的、替代性的语言文化则是一种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和坚持。经过了几百年的进化,人类得以直立行走并掌握了言说的能力,并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语言文化。如今,我们终日低着自己的头颅,与四寸见方的屏幕互动。如若大众传媒不能主动扮演其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的角色,那么在技术的进步中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语言体系的失能。

      (作者:翟秀凤,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