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2日 星期六

    网事明言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2日 09版)

      1月8日,本版刊发了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鞠宏磊、博士研究生何子杰撰写的《非遗传承人遭遇短视频,何以摆脱“团团转”困境》一文,在微信平台引发网友们留言讨论。从短视频传播,到那些惊艳了生活的非遗技艺,再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起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南:第一次了解非遗还是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十分震撼的同时也觉得了解非遗文化的途径太少。现在特别开心能看到各类非遗和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希望不要过度商业化,失去原有的纯粹与珍贵,期待短视频平台上有不“短”、不“断”的好作品。

      @王先生:非遗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在,传播与继承的担子落在了恰逢新时代的我们肩上。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时代优势,让非遗走出家门,走出国门!

      @不贰:印象比较深的是在B站上看到关于独竹漂的短视频,up主技艺高超,视频意境非常美。以前觉得传说中的“一苇渡江”就是影视剧里的东西,看了这个视频又去仔细了解了这项民间绝技,有机会一定要到实地去亲眼看看!

      @好运来:令我印象深刻的非遗短视频是关于重庆双面刺绣的,绣娘运用针线竟然可以让不同的动物跃然于布面之上,令人叹为观止。希望它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张萌:印象最深的非遗短视频是油纸伞的制作,看着一排排油纸伞晾晒在庭院里,忽然间就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不知道在千年间,有多少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走过......只凭想象那个画面,就已经觉得美爆了!

      @桑吉:近期印象最深刻的是“藏戏”,从《丁真的世界》中头戴面具载歌载舞的大男孩,到广东卫视近期推出的《国乐大典》中旦增益西的低吟浅唱,都让我深感震撼。优质的短视频不仅传播快,也更适应年轻群体“直给”的需求。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更有趣的非遗类内容,让晦涩变得通俗,让神秘成为精彩!

      @赵鑫:非遗借助短视频的风口,飞入千家万户。对普通人来说,短视频像一扇窗户,刘三姐歌谣、黄梅戏、风筝、剪纸、年画等等,都因为短视频为更多人熟知。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创新,让非遗不断发展下去。

      @末:非遗技术跟新媒体相结合,走进年轻一代的视野挺好的!但不应该止于非遗啊,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值得被看见。

      @天天天蓝: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天门糖塑”,曾经是我外公走街串巷引人围观的拿手绝活,“八仙过海”“唐僧师徒”“水浒好汉”“送子观音”“狮子滚绣球”等至今都留在我的记忆里,栩栩如生,念念不忘。又快到过年了,希望能遇到一位老艺人,拍一段视频,留一份乡情。

      @-GaoShengBin-:“京中有善口技者”绝对的YYDS啊!闭上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仿佛身临其境,希望“口技”这项非遗能够流传下去!

      (本报记者李笑萌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