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
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有些干旱地区,水很金贵。人们集体劳作之后,七八个人同用一盆水洗手、洗脸,或者几十个人煮饺子一样在浴池里洗澡,你搓我擦,乐不可支。大伙都知道“脏水不脏人”的道理:水再脏,只会化污退垢,洗浴而出的人,都是白白净净的。
莲自水而出,挺立于水面,媚丽非凡,香氛清幽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圣洁清雅。千年前的周敦颐写成《爱莲说》,题为“爱莲”,也无妨说是在礼赞水之柔性。
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反复出现“溪”“谷”“渊”的字样,“为天下溪”“为天下谷”“犹川谷之于江海”“渊兮,似万物之宗”,其用意集中于一点——阐明水之追求与人性是背道而驰的。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
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在溪、谷、渊里以静默状态涵养自己的能量。
“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而莫能与之争与无为而无不为是对应着的。不争之水所完成的,是天下万类谁也无法企及的巨业、伟业。比如,长江三峡、秦晋峡谷,数百里奇险惊绝,不都是水所开辟、创造的吗?
柔和、平静、处下、浩茫,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哟: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水性繁复,最卓异的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滴水穿石,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继而为江为河,聚成湖海;接着,才有了负重远行的舰船、航母。是水的变动不居、行迹无限,在人间完成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祥瑞景象。《道德经》里的 “甘露”二字,寓意深矣,不限于雨雪霏霏,也不只是滂沱大雨。
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整个地球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水量居首。其微也,似尘若露;其盈也,翻江倒海。历代英杰,谁敢轻忽“上善若水”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曹操《观沧海》里的诗句;嗣后,唐太宗李世民又悟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终于成就了贞观盛世。
“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对自己词中“击水”二字的批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正是以这样的身姿向前迈进的。
(作者:杨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