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

    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谢春涛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9日 11版)

      【党史钩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意味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自1840年起,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被割占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攫取了13亿多两白银的所谓“赔款”。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烧杀劫掠,强迫居民挂上侵略国的旗帜。面对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反抗,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都没有最终取得彻底的胜利。包括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但政权很快落到列强支持的军阀手中,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便担当起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经过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架构、经济基础、法律原则、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并不断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用三年多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之后,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那个时候,国家经济基础很差,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推动经济持续不断快速发展。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打下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医疗等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还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对现代化做了一个界定,即“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有什么内涵?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很快,他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要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才是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逐步扩大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很多,内涵深刻。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少了任何一方面肯定是不全面的。另一层含义则是谁也不能少、谁也不落下的“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前的发展作出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建设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上,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文化建设上,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社会建设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但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近代以来的很长时间,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结果不光没能实现现代化,反而带来了很多问题甚至灾难。而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坚持自己的理念、价值观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吸纳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人类文明共同成果,领导人民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惠及14亿多人。二是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五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绝不会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侵略战争、殖民统治等罪恶手段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靠自己双手干出来的,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把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曾经十分落后的人口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自然面临着不少风险、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共产党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有些西方国家用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取得的成就,这一奇迹背后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意志等足以使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谢春涛,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