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的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时代之变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紧迫的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主席提出,要跨越发展鸿沟,重振全球发展事业。其中,习近平主席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重振全球发展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国际社会应当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
破解“发展赤字” 坚持“发展优先”
当前,世界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这构成了全球问题的症结。其中,“发展赤字”是最紧迫且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疫返贫、因疫生乱,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现有发展合作机制协同增效,促进全球均衡发展。
早在五年前,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大突出矛盾,也是世界经济困境的根源。其中,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是世界经济面临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因此,中国大力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制定对议程的落实行动计划列为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其进行战略对接,为议程的推进落地作出了中国贡献。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叠加共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冲击,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发展赤字”。联合国《2021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显示,疫情造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的17个目标进度均放缓,有的领域还出现倒退。其中,2020年陷入贫困的人口增加了约1.2亿人,超2.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流失,饥饿人口可能增加约1.3亿人。这些数字意味着过去10年的全球减贫成果被吞噬,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着停滞、倒退乃至陷入失败的风险。因此,早日走出疫情阴影,实现经济复苏,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新走上正轨,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但是,少数西方国家不仅没有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反而施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操弄意识形态议题,传播逆全球化思潮,搞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建“小院高墙”的地缘政治“小圈子”,模糊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给世界疫后复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复杂的挑战,给全球发展事业蒙上了阴影。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就是要以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宗旨,坚持“发展优先”,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突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发展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呼应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关切,提振全球发展共识,重振全球发展事业。
提供开放包容的全球公共产品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这进一步表明中国致力于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经济发展。
全球公共产品是不排斥任何国家参与的、惠及全球不同地区多国人民的产品,具有开放性和非排他性,包括但不限于机制、方案、项目以及国际平台。“全球发展倡议”就是这样的全球公共产品。首先,“全球发展倡议”紧扣联合国议程,支持联合国发挥作用,而联合国是国际体系的核心,是最具广泛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其次,“全球发展倡议”在参与上具有开放性,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表示欢迎各方积极参与,此次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对此予以重申。再次,“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与各国、各地区和各机制对接,不将其他发展倡议视为竞争对手,而是促进各种发展进程之间协同增效。最后,“全球发展倡议”的成果惠及各国人民,这是全球公共产品的最终价值所在。
现在,有少数国家关起门来搞封闭的“小圈子”,是“伪多边主义”,不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全球发展倡议”践行的是真正的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前者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俱乐部”,而后者是所有人都能走的“道路”和“桥梁”。
“全球发展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得到联合国机构等国际组织以及近百个国家的响应支持。
以“普惠发展”跨越发展鸿沟
“全球发展倡议”惠及所有国家,同时又突出重点。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倡议落地,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普惠包容,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这是“全球公共产品”的题中之义,也是跨越发展鸿沟、重振全球发展事业的必经之路。
联合国中的脆弱国家主要包括46个最不发达国家、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和38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它们在疫情下承受的损失尤为严重。对最不发达国家来说,缺乏足够资金获取和分发抗疫物资和疫苗是棘手难题,更不用说贫困人口增加、大量失业和社会政治次生问题;对内陆发展中国家来说,疫情下与全球市场相隔绝对它们的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对严重依赖渔业和旅游业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来说,疫情带来的直接健康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相互交织,并且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汤加近日遭受的火山爆发与海啸的打击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脆弱性的真实写照。这三类国家在疫情冲击下的“掉队”风险尤为突出。
中国不仅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而且优先面向上述这些国家落实行动,得到了积极响应。2021年10月,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举行,太平洋岛国表示欢迎“全球发展倡议”,愿意支持和加入,并将该倡议与太平洋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和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相衔接,中国宣布在太平洋岛国最为关切的减贫、应对气候变化和渔业等领域新建跨地区合作机制。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会议通过《达喀尔宣言》,明确表示非洲国家欢迎并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将其与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对接。2021年12月,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举行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欢迎“全球发展倡议”,并重申“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目标。同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将老挝这个具有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国家双重身份的国家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这些充分说明中国不仅是“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者,而且是推进落实的行动派。
上述三类国家共计91个,占据了联合国会员国的近一半,构成了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这些国家相互抱团,在全球舞台上联合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力日渐增加。在这个意义上,惠及脆弱国家的普惠发展,既是“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的突出体现,也是我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巩固国际支持的重要路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球发展倡议”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世界观,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呼应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必将得到全球越来越广泛的支持,为回答“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的时代课题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陈晓晨,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