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作者在历史理性中张扬个体情感,通过拆分视角和叠置时空,将现实主义与先锋叙事统合起来,在精巧的叙述中完成了对革命主题的一次诗意表达。
小说讲述了一位画师应邀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时间背景从抗战绵延到新中国成立后。叙述者“我”被设定为炭精画师的徒弟,他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师傅作画的全过程。师傅作为当事人既是被观察者,也以自我的视角揣度、审视和操纵作画的进展和结果。小卿的孤苦身世和对母亲的思念,莫名烧掉的照片和离奇失踪的画稿,师傅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蹊跷的神态和最终像女孩母亲一样不知所终的悬案等,都使小说充满悬念。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一张照片的出现,这一切才有了答案,“我”也终于理解了师傅作画时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在危机四伏的特殊战场上,面对早已牺牲的战友的爱女和家人,他既不能选择拒绝画像也不能说出真相,只能隐忍着悲痛,在强烈的情绪起伏中两次让画作功亏一篑。这种通过将人物推向绝境来产生情感张力的写法,彰显了作者把握短篇结构和叙事节奏的能力。也正是在两难的境地中,作为历史理性的革命信仰、感天动地的牺牲精神与革命者的个人情感合二为一,从而塑造出富有艺术真实感的革命英雄形象。
寻找战争史上的失踪者,追忆革命友情和缅怀革命先烈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情节。但在对革命经验的处理上,作者舍弃了直接切入革命现场正面描写抗战的方法,而是通过画像和照片避实就虚,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小说中没有任何直陈革命者伟大与崇高的语词,但舅妈对小姑子的描述凸显的是女战士忠于信仰的勇敢和大义;通篇没有一个形容抗战形势如何紧张凶险的句子,但师傅在画像时的一笔一画都仿佛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令人感到的是大难临头的压抑和恐惧;全文亦没有一段对革命战友之间生死情谊的歌颂,但在师傅作画时的神情和对待小卿的态度中分明透露出对战友的无尽思念。作者不跳出人物的行动逻辑宣示某种主张,对待革命的道德和情感立场完全依靠角色来表达。这一写法巧妙地使小说出现了三重叙事景观:画师画像是被叙述的情节,是作者用来表达的材料和工具,这构成第一重叙事;师傅对小卿母亲的肖像塑造,以及舅妈和小卿对肖像的意见也构成叙事行为,未曾现身的革命者的形象因此被建构起来,这是第二重叙事;小说对革命行动和革命精神的呈现来自读者的补全,作者与读者的合谋构成第三重叙事。精短篇幅内隐含着的多重叙事是靠不同视角来实现的,显著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和情节的感染力。
作者在创作谈中说,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有的人你可能从唯一的一张照片知道他们的模样,而更多的人,他们的面孔是湮没在时间之中,湮没于我们熟知的故事,或者连他们自己和故事都已经随风而逝”。照片和画像是小说中被反复提及的事物,它们不单是道具,而且是修辞的意象。从模糊不清的照片到“无法完成的画像”,背后是波诡云谲的历史现场和湮没在其中的无数革命者的身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不可把握。小说对革命的重述以历史理性为基础,但触摸的是被历史忽略甚至遗忘的个体温度。以革命为背景和主题,通过复杂的现代叙事张扬人在历史中的情感体验,小说精妙的技艺和丰沛的感情蕴藉令人赞叹。
(作者:桫椤,单位:河北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