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索】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政课考核评价,既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思政课考核评价往往应试、表面、机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与理论思维能力的考察。因此,抓好“三个关键”不断优化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动态化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真正将学思与践悟有机融合。
首先,抓好思政课考核评价中的关键主体,聚焦发展性评价。传统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以教师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育和教学的效果。优化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应当强调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学生既是考核评价的对象也是考核评价的主体,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意识。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要在培养自我评价意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同时,完成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测评相结合。鼓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及家长等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从不同角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小组、同学互评,开展合作探讨和体验式学习,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加深了解,形成正向激励、朋辈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家长的评价参与,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规律,形成动态发展、循序渐进的成长环境。从而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给予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思政课教学、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抓好学生这个关键主体,使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更具发展性与科学性。
其次,抓好思政课考核评价中的关键能力,注重动态化评价。传统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以知识点为核心,忽略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等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优化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应当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及学习难点,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与成长,完善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着眼于提升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导向进行自主研究、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根据思政课教学的重难知识点,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吸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融入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富有时代气息的焦点内容、深受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等,将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内容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将单纯知识点的考查扩展到学生能力的综合考评,帮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的同时,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其把握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抓好学生综合素养这个关键能力,使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更具有效性与针对性。
最后,抓好思政课考核评价中的关键载体,倡导综合性评价。传统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以线下考试为主要方式,难以改变教学与实践脱钩、学习与践行脱钩等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优化思政课考核评价模式,应当注重实践环节的学习与拓展,构建实践教学考核平台、“互联网+”评价平台互为补充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考核评价,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平台,从制度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征文微课、社会宣讲、理论小报、情景模拟、主题活动策划、讨论会、研究性成果展示等思政课特色实践活动、主题读书活动、校内外主题教育活动,使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协同。在“大思政”格局下,根据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进行学分认定与评定,将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方式从单一考试延伸到多元综合评价。一方面,构建“互联网+”评价平台。突破传统线下的考试形式,探索利用网络平台与学习强国、易班、超星等App、新媒体平台辅助思政课教学与考核评价。借助知识竞赛、在线测试、云端测评等形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对学生参与网络平台在线互动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实现客观答题考试无纸化的创新,打造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有效地考查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抓好“两大平台”这个关键载体,使思政课考核评价更具实时性与动态性。
(作者:万姗姗,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