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5】
冬日的银川,暮色渐浓,华灯初放。在金凤区福州北街与友爱巷交叉路口,8平方米的便民果蔬车里,店主穆小丽打开手机,粗粗盘了一下当天的进账,脸上泛起笑意。
穆小丽是甘肃人,来银川12年了。这些年,靠路边摆零摊维持生计,很多街巷都曾是她的“流动据点”。
2019年,银川市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统一开放一批摆摊设点区域,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很快,街头巷尾、社区门口,一辆辆长4米、宽2米的绿皮果蔬车陆续“安营扎寨”。“摆了这么多年路边摊,终于有个固定点了。”签下租用协议那一刻,穆小丽心里就俩字:踏实!
店有了,生意能不能做起来?穆小丽心里没底。
政府早有安排:穆小丽不用投本钱,每个月以底薪加销售提成的方式参与经营。就这样,穆小丽以“零投入”当上了店长。其间,相关企业专门派人教她如何摆放水果、包装促销,不同品相不同价格,穆小丽第一次感到做生意的讲究。
几个月后,小店销售逐渐稳定,穆小丽开始自己进货卖货,还把水果种类扩大到近30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多元。“一年下来,细账没算过,但一家7口的生活花销和3个娃娃念书,都靠这不起眼的水果摊。”穆小丽说。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给予小店租金减免。政府也来帮一把,有关部门协调种植基地统一配送果蔬,鼓励便民果蔬车开进居民小区,穆小丽也成为保供一员:“多亏大家关照,还帮着办通行证,我们的生意没受太大影响。”
从游离于城市边缘到融入城市肌体,穆小丽不仅买卖越做越好,还收获了生活的自信。
(本报记者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