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我希望,2022年“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常河 李建斌 赵秋丽 冯帆 李慧 颜维琦 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郭彤彤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0日 07版)

        2022年1月1日,参观者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0层观光厅拍摄新年装饰。新华社发

        元旦假期中,家长和小朋友在合肥市图书馆悦书房看书。新华社发

        志愿者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起向未来”主题口号前欢呼。新华社发

    编者按

      2022年,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路上,各行各业的人们有哪些心声诉求、目标期盼,又将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奋力前行?我们特邀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讲述过去一年的奋斗故事,面向新年畅谈心愿、抒发志向,并请专家前瞻2022年的民生要点难点着力点,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出谋划策。

      老年感怀:壮心犹在,为霞满天

    希望多些时间陪着村里娃

    讲述人:安徽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

      2021年,我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捧回来不少奖章奖状,数这个奖的分量最重,也最让我激动。以前有人问过我有啥心愿,我说,那就是“走”的那天,党组织能认为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哪里想到,还能得到“优秀”这么高的荣誉呢。

      得这个奖,国家给发了笔奖金,我全部放进了“叶连平奖学基金”里。这已经是惯例了。2019年,我先后获得“最美奋斗者”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春节时,领导来看望我,带来11万元奖金。红红的纸包里那么厚厚一沓,我是一夜没睡着呀。第二天,我就把奖金送到了镇政府,他们说不能收。怎么办呢?我把其中10万元放进奖学金;剩下1万,我又自掏1万,拜托学生居平树校长捐出去用于抗疫。我的心这才舒坦了。

      现在,奖学金已经发到第十届了,我们拿出5万多元表彰了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用不了那么多钱,我最需要的是时间,好陪着这些村里娃长大。我马上94岁了,还在给孩子们讲课。我这一生,亲眼看到了我们党是怎么带着老百姓一路奋斗、换来今天这好日子的。我常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2021年3月,我还带着55名学生到江苏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卓越贡献。看到孩子们对党的热爱更深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做一名教师,任重道远。不论是教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帮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情怀,都不是三天两夜就能成的事。只有我们坚持下去,孩子们才能成才。

      两个多月前,我出门上课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右胳膊受伤了。居校长让我在家歇歇。这哪行?我是“战斗员”,伤了右手,还有左手啊,就算手都不行了,还有嘴巴可以讲课。教孩子是我的职责,我要把能做到的尽力做好。

      要说新年有啥愿望,我曾开玩笑说:再活个20年。现在看来,是得保护好身体,因为我要把开办了21年的叶连平留守儿童之家继续办下去。

    把战友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讲述人:山西晋中市原红军荣军休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高晋文

      2021年7月1日,是过去一年里我最难忘的日子。那天,我早早地让孩子们打开电视,为的就是亲眼见证党百岁生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由于身体原因,我没能到现场观看,但家人们、单位的同事们都陪在我身边,让这个遗憾小了很多。

      看着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的100面红旗,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入党时的样子。那是淮海战役发起总攻的前夜,在驻地小张庄的炮兵连指挥所里,在连里党员代表、战士代表的见证下,我举起右拳,一字一句,许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就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我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看着亮闪闪的奖章,心里既激动,又沉甸甸的。我这一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近百次。我从血流成河的战场上拼杀了出来,从战友倒下的阵地上拼杀了出来,但我总是想起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才是真英雄。

      离开部队后,带着对牺牲战友的牵挂和怀念,我来到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工作,尽自己所能照顾伤残军人和家属们。在假肢厂,我为伤残军人弥补缺憾;在棉织厂,安置军人家属就业;为荣军休养院搬迁,记不清省内省外跑了多少趟……

      1989年离休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我就想着把战友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平时我看电视、读报纸、记笔记,就是为了不落伍,能讲好我们党的故事。在学校、厂矿、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我做过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有400多场了。

      2021年,对于我这个有73年党龄的老战士来说,有太多难忘的瞬间。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国家给的荣誉太多。2022年,我会继续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讲下去,让党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中年心声:中流击水,奋楫前行

    愿民间艺术如山花烂漫

    讲述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

      此时此刻,在国家博物馆和文艺界同仁支持下,我的跨年展览“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这也是继“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之后,民间艺术再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过去40年,我和同仁们走乡村、访农户,收集整理民间工艺;如今,这些点点滴滴的民间生活记忆、生活智慧、生活艺术正以民艺专题展览、民间文学大系和民间工艺集成等方式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真是让人振奋、鼓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深深感到,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更坚定了。汉服走进生活、博物馆文创热、传统手艺受追捧,都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特色工艺的关注;年轻一代更讲求文化的个性和圈层的认同、国货国风国潮兴起,都为民间文艺传承传播、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2021年,许多年轻人喜欢的国漫形象和国货产品跨界联合,形成了一系列热销产品。这些时尚化、潮流化、创意化的产品,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彩转化。在艺术创作与设计中,我们要汲取运用传统民艺的精神风范,为它们点亮美好生活找到更多、更好的方式。

      新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让人欣慰的是,观展的人群里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孩子,他们驻足细看那些散发着岁月光芒的乡土物件,询问物品背后的生活历史和民俗文化。我想,文化艺术不就该是这样可感可知吗?让我们知道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让我们有文化根基、有创作源泉、有情感牵挂、有前进方向。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新的卷篇,希望《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进展顺利,希望我们的民艺如遍野山花,欣欣向荣。

    给百姓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讲述人:山东援疆干部人才、新疆喀什疏勒县塔孜洪乡卫生院院长 许多良

      2021年9月,我接到第十期山东援疆干部人才中期轮换的通知,背上行囊,揣着援疆梦,来到了万里之外的喀什。

      转眼间,我们已经来到塔孜洪乡卫生院三个多月了。看着卫生院三天一个小变化、五天一个大进步,患者就医条件和医疗保障水平都在提高,我心里暖暖的。

      过去一年,山东援疆投入力度更大了,组织医疗队伍向乡镇卫生院延伸,让优质医疗资源覆盖乡村。我们既改善硬件,又升级软件。比如,投入资金对医院住院综合楼、特检楼、体检中心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180多万元引进智慧医疗系统,在新疆率先实现了村村配备心电监测终端、开展远程诊断……

      医院要发展,学科建设是关键。借山东援疆资金向基层延伸的东风,我们建起了当地群众迫切需要的口腔、腰腿疼、哮喘病等专业科室,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全疆第一批建立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基层卫生院、全疆第一批引进远程心电诊断系统的基层卫生院、南疆第一批引进国内最先进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系统的基层卫生院……一个个“第一”,让百姓足不出乡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一年半的援疆时间看似不短,但要做点实事,时间却并不宽裕。我们援疆团队制定了卫生院发展规划,决心尽快落实。

      冬天的塔孜洪乡和谐安宁,整洁的卫生院大厅里,援疆队员都在忙碌。看到百姓们痊愈后的笑容,我心里暖洋洋的。新的一年,希望能给更多百姓服务好,并为当地培养大批医疗人才,留下一支“永久牌”医疗队,让鲁疆情谊更加持久绵长。

      青年誓言:矢志奋斗,点亮青春

    逆行而上,为了国家更好前行

    讲述人:江苏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 刘武泉

      2021年7月,郑州突降暴雨,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接到增援命令后,迅速调集力量,千里驰援。我作为南通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消防员,随队出征。在汛区奋战的12个日夜里,我们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间,我们共完成5个居民小区、7个急需排水区域的应急排涝任务,共营救和疏散转移被困人员250余人,抢救物资5批次,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使命担当。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是我们消防人始终不变的信条。我16岁参军、19岁入党,已记不清在训练场上双手掉了几层茧、两腿负了多少伤。我们之所以拼命训练,学不精的加强练、弄不通的潜心研,就是为了在火场上“逆行”时信心十足,给百姓加倍的安全感。

      我们消防救援站是“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21年,我们开展了“平安老镇”行动,为孤寡老人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配备带有SOS紧急呼叫功能的爱心手机;联合7家学雷锋标兵单位,成立了“学雷锋”党建联盟,用心用情开展志愿服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会在紧急情况面前随时报到、勇敢逆行,只为守护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

    用科研温暖美好生活

    讲述人:2021年全国“最美大学生”、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周 杰

      2021年,我完成博士学业,收获了“全国最美大学生”“上海市年度人物”等荣誉。对我来说,这是认可和肯定,更是激励与鞭策。

      2016年,我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探索。5年多来,在无数次实验失败、论文被拒后,我从一个科研“小白”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大神”。毕业后,我选择了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继续在自己的领域深耕。

      评上“全国最美大学生”后,姐姐对我说,爸爸把我的获奖视频看了三遍。听到这话,我既开心又难过。这么多年在外读书,父母对我的思念都藏在心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读大学以来,每次返乡,总会看到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坐在门口等待亲人归来;每次回校,自己的亲人也会在列车前依依不舍地目送。这些画面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特别想用所学为村里的老人们做点事。渐渐地,我有了为老年人研发一台陪伴式聊天机器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我的导师贺樑教授的肯定。我们师徒二人经常围绕机器人情感分析技术难点与空巢老人情感需求研讨交流,我也在探索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2022年,我准备好了。我会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赋予机器人情感,让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铁疙瘩,而是带着温度更好地服务与陪伴,让老人们随时随地得到慰藉与快乐,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常河、李建斌、赵秋丽、冯帆、李慧、颜维琦、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郭彤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