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福州1月7日电(记者张诗瑶、高建进)记者从7日上午举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截至目前,已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发现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等6个新种,加上体制试点期间陆续发现的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5个新种,累计发现11个新种。
据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分别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会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百余名专家,深入实地调查80余次,全面调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调查记录高等植物936种、脊椎动物463种、昆虫1079种、大型真菌164种、地衣77种。
除11个新种外,本次调查还发现了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100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极大丰富了武夷山的物种纪录。
据了解,此次调查还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分布情况进行记录。调查共完成两栖爬行动物样线715条,获取两栖爬行动物分布记录点1976个,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08种,其中两栖动物36种、爬行动物72种。除两栖动物新种——武夷林蛙外,还发现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记录、中国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记录,基本掌握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和分布,进一步丰富了两栖爬行动物纪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等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鹇、大鲵、金裳凤蝶、福氏马尾杉、罗汉松等7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均在调查中被发现、记录。
“这些发现充分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壮大。”林雅秋表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建立管理智能化、管控严格化、修复科学化、责任明晰化的管护新模式,保护成效得到显著提升。试点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96.72%;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Ⅰ类标准。
下一阶段,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将以落实《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方案》为主线,突出自然和人文兼容、保护与发展兼备、全民和集体兼顾、科普和游憩兼具,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奋力将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