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有陕西“东大门”之誉的陕西省渭南市,是一座有着2700年建城史的文化之城。2016年,在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后,渭南大胆探索、守正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跨越式发展,广大群众成为直接受益人,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通过创建,渭南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提档升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2018年以来,全市开展流动服务、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活动5000余场,服务群众530万人次。”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介绍。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是要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要能在立足实际的探索中,实现传统优势与美好未来完美对接的发展,在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中,不断激发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创新融合形成合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天的戏好看得很,希望以后能经常在家门口看戏听曲。”家住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90多岁的高大娘说。不久前,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渭南市秦腔剧团组织的“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来到该村,20多位国家级演员们以扎实的唱功和娴熟的表演技巧赢得了村民们热烈的掌声。让老人们高兴的是,这不单单是送戏下乡活动,还是全村老人的“集体生日会”。当地以“爱党、爱国、爱县、爱乡”为主题,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村里80周岁以上40多位老人集体庆祝生日,在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中,为乡村振兴凝神聚力,让老人们感受温暖,畅享乡村文明建设成果。
“渭南自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强建设、重服务、提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示范区建设只是手段,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才是最终目标。”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干部表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文旅单位倡导并践行融合发展的理念,在把握各类文化活动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多方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大格局。
渭南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将资源配置转向基层。2018年以来,渭南市、县(区、市)两级财政先后投入28亿元,在中心城市建成市多功能馆,临渭区、合阳县等5个县市区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工程;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条件得到整体改善;建成大批村史馆、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6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
同时,引导社会文化组织承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陕西信达、万达集团、陕富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累计投资1500万元,资助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服务活动。此外,渭南因地制宜开辟“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公益+便民、文化+景区”总分馆建设模式,拓展城市分馆、乡镇分馆、社会分馆等联办分馆建设。据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科人员介绍,全市已建成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24个博物馆、2个非遗馆、12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10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分馆128个,联办社会分馆70个,村、社区服务点56个,20个市级村史馆示范点,25个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探索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色发展模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城乡群众。
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群众艺校”把艺术融进市民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对于群众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让群众从偶一参与,到长久持续享受服务,并且把参加文化活动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服务明细。
9月初,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2021年秋季培训班开课,瑜伽、国画、书法、朗诵等27门艺术课程开班授课,抑扬顿挫的朗诵、婀娜多姿的舞蹈、行云流水的毛笔字吸引来自全市各地的2400多名市民来此学习“充电”。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艺校”的方式吸引市民群众常来常往。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紧抓群众艺术普及工作,开办面向全民、提供公益服务的“群众艺校”,让市民重新发现并爱上公共文化机构,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切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审美品位。2021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使各级文化馆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5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在文化艺术人才培训部基础上,成立了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学校有各类培训教室17个,配有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展览室、艺术资料室、大众书吧等,可同时满足1000人展开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截至目前,已公益培训60万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80余场,场馆免费开放时间达30000小时,服务群众70万余人次。
“为了让培训更具吸引力,我们提供‘菜单式’服务,提升培训服务的精准性。”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工作人员表示。“菜单式”服务就是根据群众的喜好和需要来开展服务,实现了群众“点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有效提升培训服务的精准性。此外,渭南探索出“培训+成果展”的服务模式,展出群众学员书法、绘画、摄影展和综艺节目等作品1000余幅、综艺节目60多个,有力推进群众文化艺术的普及,提升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渭南从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现实出发,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多方位把优质文化服务送到市民身边。比如,与渭南市妇联联合开办的“秦东美丽女子学堂”荣获陕西省“2015—2017年度全省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品牌”。2021年,渭南市群众艺术培训学校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与渭南市教育系统共同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启动素质教育”的免费培训平台,被渭南市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让渭南的社会群众文化成果走出国门。
用发展成果回馈人民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体系
在不久前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华彩渭南”精彩亮相并做专场推介。渭南临渭巧娘草编合作社、临渭葡萄产业园、华山景区等多家企业参展,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在展示区得到精彩演绎,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渭南厚重的人文历史及非遗特色,向世人唱响“渭南故事”。
渭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渭河、华山(秦岭)唯一的交会之处。面对以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沙苑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魏长城遗址、西岳庙、仓颉庙、司马迁祠等6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阴老腔、华州皮影、富平阿宫腔等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渭南市正在着力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弘扬革命红色文化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相融合,将建设以“两河一山”文化保护传承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体系,为华夏文明寻根、铸魂作出渭南贡献。
“渭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面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新要求,要把这一资源优势和凝结在老百姓文化血脉之中的自信与自豪,转化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渭南探索,转变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干事创业的动力与热情。”渭南文化和旅游局干部表示。渭南计划到2025年,全面完成“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戏曲振兴培根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教育工程、乡村振兴文化筑基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在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域做出独特探索。
今后,渭南将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为核心导向,通过系统化的资源优化整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产业、教育融合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主相协同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推动渭南公共文化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和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据来源: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