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5日 星期三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作者:陈 朋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5日 11版)

      【光明论坛·温故】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优秀的文艺作品既传递着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也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期待。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语出王充的《论衡·自纪》,其本意是对社会有用的文章,写一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没用的文章,哪怕就是写一章也没有益处。这句通俗易懂的话,清晰地表达了好作品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论衡》原是一部研究自然哲学、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和日常生活等牵涉面极广的著作,通篇蕴含着以唯物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艺创作是体现一定思想观念、传播一定价值取向的过程,《论衡·自纪》强调的这种“世用”理念对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作为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创作要秉持对社会有用的目标导向,努力创作积极向上的作品。

      秉持“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的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领域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作品不断增多。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作品中,调侃崇高、扭曲经典、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搜奇猎艳、牵强附会、胡编乱写、追求奢华、过度包装、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等不良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这种情况,一大批文艺创作者基于“为世用者”的理念,带着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创作了《建党大业》《深海利剑》《长津湖》《山海情》等一批又一批有质量有品位、广受称赞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这些作品凝聚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中国精神中国魅力。

      以“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的导向推动文艺创作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归根结底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嘱托:“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了无比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谱写了爱国主义、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文艺创作者就应该准确把握这个大“用”,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深度挖掘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理念智慧和气度神韵,创造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特质的优秀作品,把文艺创作融入推动民族复兴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之中。

      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创作要坚持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在新时代,判断文艺作品是否为社会所用,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是否成为“剧中人”“剧作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创作要秉持扎根人民的原则底线,擦亮为了人民大众的价值底色,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线,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颂扬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也是文艺创作的生命源泉。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作品,不仅于社会无用,而且会失去生命。因此,要把创新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正确处理文艺创作中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弘扬正能量与鞭笞假恶丑、市场导向与艺术导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以敏锐、感性的特质深刻洞察经济社会文化伦理生活等领域正在发生的沧桑巨变,并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进而以创新性思维发出独特的艺术声音。

      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文艺创作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对社会有用的作品往往是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传递着向善向上和崇德向善的新风尚。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在全社会营造向往追求真善美、守大德明公德严私德的良好风尚。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助推时代进步的号角。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胸怀大局,以为世所用的理念积极创造精品力作。

      (作者:陈 朋,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