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4日 星期二

    新选制新秩序 推动良政善治

    作者:李晓兵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4日 04版)

      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是完善选举制度之后,在顺利完成选举委员会选举的基础上举行的第二场重要的选举活动,也是香港特区新选制下次第展开的三场选举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这次立法会选举为塑造香港特区良好政治生态、确立公平理性的选举政治文化基调提供了重要契机,香港社会各界充分关注、积极参与。

      从这一届立法会选举的过程来看,来自不同政团、行业、阶层的人士踊跃报名参选,153名背景条件各异、政治光谱“五光十色”的候选人,共同竞逐90个议席,出现了“区区有竞争,个个界别有得选”的新局面。各位候选人在争取选民支持的过程中,比理念、比政纲、比贡献、比专长、比能力、比担当,展开理性而有内涵的辩论,进行公开、公平、平等、透明的竞争,呈现出当仁不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态势、新气象。12月19日,香港特区举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投票,投票过程平稳有序,各位参选人的基本素养、政治才干、理念学识、道德品质和社会贡献接受了香港选民以及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全方位的审视,为香港特区选出真正爱国爱港,有德有才,有能有识,有勇气、担当、作为的贤能之士。

      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是为了应对“修例风波”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挫败反中乱港势力的政治图谋,化解香港特区潜存的政治风险,避免香港特区再次陷入管治危机和宪制危机而作出的重大选择。在过去两年间,中央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为香港特区确立基本的法律底线和政治底线的同时,推动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弥补香港特区政治过程基本规则存在的各种漏洞,以“爱国者治港”的政治伦理和原则重塑香港特区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新选制的确立和实施既着眼于保障香港居民的民主权利,也考虑到香港社会全面的进步和整体协调发展,包括实现香港特区有效治理目标,维护香港特区政治运作过程的安全与稳定,保持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和繁荣,不断推动香港特区民生状况的改善和提高。

      新选制的确立和落实必然会催生香港特区新的政治秩序。一方面,香港特区在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筑的宪制基础之上不断更新沉淀新的宪制规则,特别是围绕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实施与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特区宪制秩序深度重塑的目标继续向前推进。另一方面,新选制对选举委员会重新赋能,确立选举委员会新的宪制角色,把好入门关,确保爱国爱港力量在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中稳定占据压倒性优势;让新选举产生的香港特区立法会成为一个建设性的议会,更有效履行基本法赋予立法机构的职能。同时,以选委会选举为基础,将立法会和行政长官的选举过程相互衔接,在运行过程中实现各个机构宪制角色的协调与配合,保障基本法所规定的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得以落实。这有助于在香港特区形成新的政治格局,实现香港特区政治秩序的良性运作和治理过程的良政善治。

      新选制还把选举过程跟特区治理过程结合起来,避免了选举与治理“两层皮”、选举过程与治理过程之间割裂的情形;为选举确立远景政治目标,保证特区治理过程的顺畅和运作良好,防止选举出现政治操弄和政治投机而不利于香港特区有效治理目标的实现。所有参与选举过程的候选人,不论是在寻求提名环节,还是当选进入特区政治体制参与特区治理过程,都要有服务香港广大民众的坚定信念,要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领香港再出发的实际行动,要以“一国两制”实践参与者和贡献者的角色为香港未来发展谋划美好的前景,把为香港同胞谋福祉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目标融合于一体。这样就可以让香港特区选举摆脱过去简单追求高投票率而博眼球、刷存在感的政治操作,避免让选举过程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选举策略和简单以政治标签站队互相攻讦的政治俗套,以及纯粹为了当选和更多选票而不择手段,使选举过程沦为纯粹的政治表演秀。这是对香港既有选举文化的深度改良和重塑,也为香港催生出与其宪制地位相符合、将民主发展与有效治理目标相结合,追求香港社会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政治文化。

      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香港特区在民主发展进程中走过一些弯路。而今,在中央的坚定支持下,香港特区终于拨乱反正,重回正轨,在探索“一国两制”下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上展开新的实践。新选制催生新秩序,新秩序塑造新香港。对此,香港特区社会各界应该有充分的共识和足够的雄心,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更加美好的香港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李晓兵,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