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3日 星期一

    《装台》《经山历海》《我是余欢水》等作品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人世间》即将播出

    严肃文学改编热潮袭来

    作者:赵 勇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3日 06版)

        电视剧《经山历海》剧照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近年来,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热潮中,由严肃文学作品改编的剧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经山历海》《我是余欢水》等逆势而上,表现亮眼。这些作品因贴近真实历史和生活的现实主义追求,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好评,在获得收视成功的同时彰显了严肃文学的文化影响和精神力量。近日,由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宣布即将在春节播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也已完成了电视剧改编,莫言小说改编的《丰乳肥臀》网络剧也正在推进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未来一段时间,将有一批严肃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亮相,对影视创作新格局的形塑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新时代用优秀作品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认可,值得探讨。

    主旋律铿锵有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严肃文学影视改编一直是影视创作主流,《人生》《芙蓉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由严肃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或展现温情叙事下的现实刺痛,或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刻的叩问与寻根,或彰显鲜明的中国符号和蓬勃的生命力,或追求极致的声色美学和文化批判,共同勾画着中国电影的艺术图景。电视剧方面,由当代文学改编的如《乔厂长上任记》《雪城》《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新星》,由现代文学改编的如《四世同堂》《围城》,由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电视剧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延展了文学原著的精神价值和艺术空间,奠定了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基本范式,在中国影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影视剧的娱乐功能凸显,通俗文学的改编占据了上风,影视改编也开始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金庸、琼瑶、海岩等作家的通俗文学作品成为一时的改编热宠。新世纪后,互联网开始普及,网络文学的改编逐渐成为影视改编的主流,尤其是近年来,穿越、仙侠、玄幻、宫斗、言情、架空等热门网络文学题材的改编占领了影视改编的主要阵地,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在商业大潮下略显孤寂。

      作为文化精品,严肃文学在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影响力可能有所下降,却永远不会“过气”,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文化价值。严肃文学改编创作回暖起始于2015年。当时,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开播就获得了观众好评。2017年,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白鹿原》收视率低开高走,获得了较高的口碑。2020年4月,改编自余耕小说《如果没有明天》的《我是余欢水》因生动展现小人物的现实生活而引发受众热议,成为年度爆款网剧。11月,另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严肃文学改编电视剧《装台》播出,聚焦“装台”工人这一底层群体,以一种久违的粗砺、坚硬和温热的生活质感打动人心。

      总结这些电视剧获得观众青睐的原因,首先它们都继承了原著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极强的认同和代入感,也让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群体能够看到曾经的时代样貌;第二,改编加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叙事节奏,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流畅,更加符合电视剧观众的观看需求;第三,创作注重对故事核心人物的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主人公精神成长的细致表现,在现实主义的统摄下跳跃着理想和浪漫主义的光辉。总之,严肃文学赋予影视创作的不只是现实主义的基调,还包含了批判与反思、魔幻与荒诞等多重精神气质。而影视创作者在文本转译过程中,将大众的接收度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量,尽量在保持原著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原著的复杂意蕴进行简化,改用温情而接地气、日常生活化的叙事,从而更符合影视剧的媒介表达需求,也更契合当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旨趣。

    艺术与市场相辅相成

      严肃文学影视改编创作已涌现多部成功之作,创作者也总结了很多有益经验,但其创作仍面临更多挑战。相较于网络文学IP“快消”“爽感”化改编扎堆的情况,严肃文学影视改编无论在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严肃文学改编不但难度大,而且往往“费力不讨好”。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必须完成从文字到声画的转换,思想艺术性越高的文学作品,其思想艺术内涵就越复杂,影像转化越困难,需要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原著。改编者的理解力和编创水平如果不够,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第二,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严肃文学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以及蕴含的严肃主题与影视的大众文化特质相契合,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巨大挑战。有时候,严肃文学作品的改编如果过于严格地恪守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那么内容的严肃性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娱乐性和可看性。而如果彻底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则会破坏掉文学作品本身的韵味,严肃文学的艺术价值就会受损。可见,要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十分困难,所以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需要承担较大的商业风险。

      第三,媒介的迅速迭代使传统的影视观看方式发生改变,抖音、快手、微信、微博,这些带有交互特质的“社会化媒体”攫取了人们的注意力,“短”“轻”“快”成为人们审美理念和价值尺度中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语境下,各种文化快消品借助新的媒介畅行无阻,而传统的严肃文学群众基础越来越薄弱。因此,传统的影视媒体为了和新媒体争夺关注度,就不得不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在挑选改编IP时往往会选择粉丝众多的网络小说,这也间接导致以严肃文学为底本改编的影视作品数量相对不足。

    主流价值立体传播

      某种意义上,严肃文学影视改编的“破局”也是严肃文学自身的“破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思路,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不同于传统影视媒介扁平性、单一性、直线性和集中性的一对多式传播,新媒体和社会化媒介体现出立体性、多元性、网络性和分散性的多线式传播特征。这种符合当下人们生活和娱乐节奏的传播方式正是传统的严肃文学影视改编需要借鉴的,严肃文学也可以用短视频、微剧甚至二次元动漫等方式进行改编和传播。

      对于年轻一代的受众群体,不能试图去单向地“引导”“教化”和“精神提升”,而是要靠内容和形式来“吸引”他们。比如,历来研究者都认为鲁迅的小说思想艺术价值极高,且不容易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然而,在当下年轻群体聚集的B站上,某位以解读鲁迅作品为主的“up主”却因解读内容严谨而又具有正能量,吸引了几百万粉丝。因此,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必须以内容为王,进一步在如何将“不易改编”的高深思想内涵转化为“易于接受”的影视剧故事人物上下功夫。

      此外,我们还必须与时俱进,主动拥抱主旋律。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虽然这部电视剧不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是根据历史史实编创,但却收获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豆瓣评分9.3分。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正面表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觉醒历史,细致艺术地再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其高质量的制作和精彩的演绎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主旋律文学的影视改编当以此剧为标杆,在内容上、在表现手法上、文学性和影像性的融合上,在制作和演绎上与时俱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升级”。

      总之,严肃文学改编的电视剧作品如果能够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还能够时刻关注到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同时熟练掌握电视媒介的传播规律,彰显严肃文学永恒的生命力,构建文学影视改编创作的新格局。

      (作者:赵 勇,系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