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1日 星期六

    世界在变动和变革中辞旧迎新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回顾与前瞻2021/2022”研讨会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李曾骙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1日 04版)

      “即将过去的2021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继续交织,导致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经济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复兴也进入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期。”在12月30日举行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回顾与前瞻2021/2022”研讨会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在开幕致辞中这样谈道。

      在这场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年度学术盛会上,来自国内顶尖智库、高校的数十位国际关系学者以全面、前瞻、创新的视角,回顾2021年全球发展态势,展望2022年的世界形势。他们认为,2021年世界格局不断变动,“东升西降”的整体态势持续,实力的相对变化必然推动国际秩序的相应变革,这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许多非传统的全球性威胁空前突出,给本就深刻演变的世界格局增加了新的变量。

    西方的焦虑与国际秩序的重塑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东升西降’趋势凸显,中国崛起速度加快,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进入瓶颈,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急剧下降,国内问题频发,在国际上承担责任的意愿逐步降低。在此背景下,西方对于国际秩序的解读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表示,权利的转移往往会带来国际秩序的大震动。历史上,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世界的兴起,架构起支配性的“自由帝国主义秩序”,而被支配者的反向运动,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则撕开了这一秩序的口子。

      杨光斌分析称,世界市场的重心快速向中国等新兴国家偏移,“当市场重心发生转移的时候,依赖于世界市场的西方国家又会产生反世界市场的观念,出现对外关系中的人格分裂现象,经济利益上高度依赖市场,而政治思潮上又反世界市场”。“处于收缩地位的国家对待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必然是极端矛盾的,一方面市场分工包含了双赢和共生,资本主义是依赖于世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化体系,而中国在世界市场中举足轻重,它们离不开中国,与中国脱钩便会带来经济上的痛感;另一方面,权力分配具有排他性,市场中心地位的转移让它们感到失落、焦虑、恐惧。旧秩序的主导者自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民粹主义、民族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互相激荡,西方的焦虑是十分明显的。

      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院长徐辉也认为,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西方只有面临共同的生死威胁时,才能够团结起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否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斗,一战、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概莫能外。冷战结束后,西方至今都没有找到一个共同的外部威胁,这是西方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极力想把中国塑造为外部威胁,但其很难在应对“中国威胁”的名义下团结起来。2021年的阿富汗变局,就折射出西方内部的分化。

    全球挑战呼吁全球治理合作

      就在国际秩序深刻变化的当口,人类社会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都超出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范畴和全球治理领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技术飞速发展,但围绕供应链、产业链该往何处去,各经济体有不同的声音。与此同时,许多发达经济体的人口结构都在迅速老龄化,全球劳动力增速下降,这给全球治理制造了新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则阐释了资源和能源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2021年全球都出现许多极端气候灾害,根据相关研究,今天的极端气候灾害可能只是未来30年的开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形成了共识,采取了许多行动,其中资源和能源的转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转型的开始,传统能源供给增速放缓,投资大幅度下降。新老能源供给的青黄不接造成了2021年许多国家出现的能源短缺、能源危机、电价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

      张宇燕认为,在谈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国际社会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平滑、平稳地度过能源转型期。比如新能源的建设和使用,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还会产生污染和碳排放。而这些问题与传统挑战不同,不可能靠一两个国家独自解决,因此,为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必须克服集体行动的难题,“不合作大家全完蛋”。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表示,近两年来,全球治理出现了大分化现象,针对疫情,不同经济体的国内疫情防控和治理能力差异,造成了国际层面的分化,一些国家试图拉小圈子,搞意识形态藩篱,可以说这种分化是有组织、有针对性和制度化的。如果把全球治理比作一扇大窗,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很多行为就像往玻璃窗扔了许多砖头和石块,砸出了很多的裂纹和裂缝,而本届美国政府的很多行为则像是用一把刻刀,把那些裂缝按照其设计的战略框架和目标进行重新雕刻。

      陶坚认为,当前全球治理的主要矛盾是,应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各国对全球大合作有着非常迫切的需要,全球挑战呼吁全球合作。疫情大冲击更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化解全球性挑战之道,就是以有效合作为基础,以命运共同体为纽带,切实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全球治理和创新的动力。

      研讨会上还发布了《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21/2022》报告。袁鹏对记者表示,2021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做了几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个是经中央批准,成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并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高地、宣传阵地和人才基地;另一个是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该院作为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单位,也是国家唯一拥有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智库单位。为配合这两项工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创办了《国家安全研究》双月刊,未来会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

      (本报北京12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李曾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