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我们交出这样的答卷(12)】
蜿蜒的珠江一路南下,行至伶仃洋北端,冲出一个喇叭形入海口。“喇叭”的哨嘴,就是南沙。
南宋末年,文天祥过伶仃洋,“零丁洋里叹零丁”遂成千古绝唱。
物换星移,昔日的苍凉已悄然风逝,这里展现给世人的,只有湿地公园的惬意、科技园的生机、南沙港的繁忙……
岁末,记者走进伶仃洋畔的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在处处洋溢的创新氛围中,探寻一个个火热的科创故事。
一群科创人,在这里逐梦
晨雾渐散,海阔天舒,碧波上的岛礁若隐若现,宛如星缀天幕。伶仃洋上,一座名叫舢舨洲的灯塔,在彤红的霞光中发出柔和的光焰。
晨练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座灯塔已经陪伴南沙人走过了百年时光”。从电石灯头到乙炔灯,再到太阳能电灯,只要那抹胧光还在,出海捕鱼的南沙人,就能找到家园。
海上的灯塔,是为了让南沙人回家。
城里的灯塔,是为了让南沙成为全球创业者的家。
这一点,南沙的“独角兽”们,最有感触。
想起初到南沙时的忐忑,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记忆犹新:“那时自动驾驶技术还有争议,在全国首次开放道路实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将项目书递给区政府的那一刻,莫璐怡心里在打鼓,南沙敢不敢饮下这碗“头啖汤”?
“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行驶在宽阔的林荫道上,莫璐怡坐在自家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里,碎碎点点的阳光掠过她热情洋溢的脸庞:在南沙的支持下,短短几年,企业估值就超过53亿美元,还获得广东首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
小马智行,是南沙优待创业者,孵化“独角兽”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南沙区与企业共建“独角兽牧场”,搭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孵化平台,在全球迅速打响了名头。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牧场”孵化的百余家科创企业,总估值已超过600亿元人民币,云从科技、小马智行、科大讯飞、广汽蔚来……一家家科创企业云集于此,南沙成为远近闻名的“小硅谷”。
在南沙区人才发展局局长郑翔眼里,南沙这个“小硅谷”,不仅有无限的活力,更有动人的温情。
服务科创人才,南沙有多贴心?
郑翔用了朴素的六个字:“上管老,下管小”——入户、住房、医疗、培训、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职称评定……“一条龙服务”,桩桩件件渗透着南沙的脉脉深情。
资金支持方面,南沙也不计成本:2020年,南沙全区发放人才奖励5.3亿元,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兑现奖金1.5亿元,总额达6.8亿元。而今年,这个数字可达近10亿元。
“目前,南沙已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逾1.2万人,5年间,增长了8倍。”郑翔伸出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八字手势。
一座科学城,由这里崛起
远山如黛,近海似烟。岭南的世界,没有冬天。
走在南沙的大街小巷,我们不仅看到,林间钻出的新绿星星点点,还能听到,无数春笋破土拔节的声音。
这“春笋”,是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它将聚焦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成为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高地;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校园主体建筑正加紧完工,预计明年9月,就将迎来第一批学生;是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可实现年产30发火箭产品,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
猛长的“春笋”,需要丰饶的沃土。为了培育沃土,占地只有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区,拿出了99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了一座南沙科学城。
这样的气魄,从哪里来?
让我们把目光南移,投向南海。这是一个可采千年的能源宝库——储量巨大的可燃冰,被公认为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首选。
遗憾的是,开采可燃冰,至今横亘着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那就是生态保护——若直接开采,将产生大量气态甲烷,海洋生态将遭到严重污染。
“啃硬骨头,要敢于坐冷板凳,需要长期实时观测、无数次模拟验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眼里,可燃冰开采技术的突破,需要长远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和沉稳的定力。南沙,具备这样的胸襟和视野,这是他扎根于此的动力。
不仅要下五洋捉鳖,还要上九天揽月。
除了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今年,吉利科技集团也宣布,将在南沙设立自己唯一的航天业务集团总部。
“看中南沙,不仅是被力度空前的支持政策所吸引,更是因为这里集聚了中科院、港科大等院校巨大的人才优势,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引来了源头活水。”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郑军信心十足。
“与这些项目同期落地的,还有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环境综合科考系统等项目,这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每一个部件,都服务着国家最迫切的需求。”南沙区科技局局长钟伟彬打开了南沙科学城的规划图,眼神里流淌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南沙在建的,是一座‘未来城’!”
一张合作网,从这里铺开
摊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图,星列的城市群宛若一面巨大的棋盘,“棋盘”的几何中心点,正是南沙。
八方辐辏,一张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交通网,跃然眼前:建成总长5000多公里,核心区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的高速公路;一年超两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和超80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形成全球最繁忙的空域和港口群之一。
由此,一个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呼之欲出:
今年年底,南沙自贸区的人们便可乘坐时速高达160公里的广州地铁18号线,半小时内抵达广州中心城区。这条线路向北延伸,与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铁路贯通,向南与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贯通,成为大湾区珠江西岸城市的“超级竖轴”。
交通网热了“生活圈”,合作网火了“科创圈”——一张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科创合作网,正织得越来越密实。
如果不是南沙,难倒香港大学教授林讃育的这道难题,可能仍徘徊在“正在解决”的路上。
他穷极一生,都在追踪如H7N9新型禽流感在内的重要病原体的起源、传播和进化。正在课题一筹莫展之际,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以及落户南沙的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搭建的专用数据通道,让他的团队看到了曙光。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潘鼎博士,是一名“气候医生”。同样是借助了“天河二号”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对碳结构的仿真模拟,他才提出了二氧化碳存储方法的新思路。
在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看来,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协同创新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香港科学家不仅可以在港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并且获得资金,还可以共享数据和科研设备——过去五年里,港科大共有超过200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在科研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广州超算有光纤专线连接到霍英东研究院,研究院又有专线连到港科大,香港的任何一个大学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高民的话语里,颇多感慨。
何止共享数据和设备,香港科技大学干脆将校园“搬”到了南沙。不久前,校址位于南沙庆盛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一期工程核心建筑和配套建筑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明年即将开门办学。
巍峨的教学楼雄视伶仃洋,校长倪明选豪情满怀:“学校将创新学术架构,紧盯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争取为中国教育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路径!”
南沙港口货轮、海洋科技潜龙三号、智能网联车、火箭升空、南沙自贸试验区标志、明珠湾大桥、邮轮母港……12月10日晚,一幅幅南沙科技的“星图”,在天幕徐徐展开,宣告“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南沙拉开大幕。
“人类社会可能的终极性颠覆技术是什么?”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一开口,便抛出了一个“烧脑”问题。“中微子的反粒子就是其自身吗?”这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发问。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同样会在南沙找到答案——随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落户南沙,这里还将碰撞出更耀眼的思想火花——粤港澳三地的科学家们,将从这片创新的沃土重新出发,奔赴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