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学者共话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建设品质城市,弘扬长江文化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杨凤华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0日 07版)

      【智库声音】

      近期,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南通大学主办、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江苏南通举行。论坛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等研究成果,来自国家部委、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就“迈向现代化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碰撞智慧、建言献策。

      在与会者看来,准确把握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聚焦流域经济带的特征加强规划,还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战略安排,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谋划好现代化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努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联动,也是专家们的关注焦点。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董昕灵认为,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提出,要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的合作联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原院长罗来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世庆等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推动区域协作:促进战略优势集成,避免因差别而形成战略分割;完善城市群、都市圈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推动大城市创新链与中小城市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关键领域协调联动,加快区域新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生态环境联保联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区域产业协同,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

      江苏省原副省长徐鸣、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认为,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在发挥科教优势、建设世界级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等方面争取新突破;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耀彬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彭智敏、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新华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尤其要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钢铁、化工等产业板块绿色发展,推动重化工业向具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沿海和较少数内陆特定区域集中。

      目前,长江经济带一些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体系不合理,缺少大城市或县域经济的坚实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盛毅等认为,要通过促进具备条件的城市合并、在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建设新区、依托特大城市建设都市圈、振兴县域经济等途径,推动城市群城市体系不断优化。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波及云南大学教授文传浩等人则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联系起来考虑,呼吁在推进成渝内部科创资源协同共享的同时,增进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交流与协作,打造成昆渝一体化绿色发展示范区。

      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广州大学教授张仁寿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他们提出,要依托三大城市群加快建设枢纽型“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依托沿线重点省市推动建设综合型“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依托对外开放大通道、开放平台、产业集聚区、创新载体、国际会展平台等推进建设功能型“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相融合。

      打造内外兼修的高品质城市、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也是多位专家关心的问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踪家峰提出,要从优美的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强劲的城市活力、优越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城市形象等方面,努力推进品质城市建设。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指出,建设经济带要有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发掘和培育长江生态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长江经济带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亮”起来。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杨凤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