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思政课,如何锻造“大先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8日 14版)

        光明图片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年来,随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2021年11月底,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比2016年增加6万人。

      五年来,许多优秀思政课教师受到中宣部、教育部表彰,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多有报道。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016年的39个增加到104个、一级硕士点由129个增加到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为推动马院和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这几年思政教师队伍的变化可以用几个‘更’来形容。讲课时信心更强了,在与其他学科竞争时底气更足了,在与国外同行对话时腰板更硬了,队伍规模更大了,更趋年轻化,也更具有就业吸引力。”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沈晓海说。

    1 时代要求:大思政呼唤“大先生”

      “我2016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可以说是五年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亲身感受到从党中央到教育部再到学校、学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都给予了空前重视,思政课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平台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教师队伍最大变化是‘精气神’上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更为充分地发挥,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王衡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同时,他也是一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经济增长、科技发展、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制度优势……五年来,伟大的社会实践成果让思政课变得更能打动人、更加吸引人,也对思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大变局要求大思政,大思政呼唤“大先生”。什么样的思政教师才可以称得起“大先生”?

      数量大幅增加,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这支队伍的新特点。提高队伍素质、淬炼教学质量成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说:“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聚焦打牢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提高教学能力这两个重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夏永林说:“思政课青年教师比例剧增、非马学科人数增加较多,还有不少转岗情况。这些人对思政课的认知、对思政课的话语表达短期内到不了位,迫切地需要加大教师培训,促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尽快做到话语体系的转化。”

    2 理论功底:思政课堂唯一的魅力源泉

      “思政课的‘大先生’一定能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青年学子提供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的精准供给。”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钢涛说。

      教师要用理论武装学生,首先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夫。

      夏永林说:“现在的青年教师学历越来越高,从学科上来讲却越来越专。讲好思政课要求知识面宽,尤其是需要哲学功底、四史功底,实际上很难讲,不是谁都能拿得起来的。现在的思政文章多如牛毛,大多数对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帮助不大。思政教师还是要强化基本功,强化理论学习。”

      “我主持和观看‘青椒论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一项活动)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每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首先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但是,很多老师的讲述还存在简单的政治宣传,没有做到用学术讲政治,思想和实践脱离、案例和观点脱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智说。

      “思政课教师必须是懂政治、讲政治的。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而言,很难说有较好的马列经典著作研读基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了解,部分思政课教师可以说仍然是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刻的。对党的理论和政策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无法真正解答学生的疑惑。”沈晓海说。

      王衡说:“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就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比如,要拉近理论与同学们的距离,把“天边”的事情与同学‘身边’的事情‘梦幻联动’起来,让同学们感受到治国理政的战略与智慧其实可以完全转化为自己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根基,成为人生的启迪。这就需要不仅讲出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和比较的广度,还要结合理论的生动实践讲出思想的伟力。”

      提高政治理论功底,久久为功,不断为自己“充电”,是所有接受采访老师的共识。贾钢涛的做法是做笔记,写文章。王衡和沈晓海的做法都是研读经典,“跟读”总书记的最新论述,及时更新知识。

      教育部也在不断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五年来,中宣部、教育部培训思政课骨干教师4800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从16个增加到34个,培训量从每年的400人增加到4000人。举办了75期“周末理论大讲堂”,收看量超过273万人次。

      王衡是“周末理论大讲堂”的“粉丝”,讲堂定期邀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导读、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思政课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 教学能力:只有升级,没有“满级”

      近年来,思政教师队伍成绩突飞猛进,涌现出一大批广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金课,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2019年起,教育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已有近800名教师获奖。

      但是,硕果累累的同时,一些新问题也涌现出来。

      有的老师学科意识不强、教学科研脱节。有的老师将更多精力用于课件设计,只在技巧上下功夫。有的老师追求发论文,不认真备课。有的老师不能及时回应学生的困惑。有的老师选择案例生搬硬套。有的老师不讲案例,有的则热衷于做“网红”,在课堂上段子频现,反而消解了思想的传导……思政课教育教学常常要求教师将深刻理论寓于典型案例,但是,举好例子、讲好故事并不容易。

      时政热点、新闻关注、社会动态……网络带来海量故事的同时,也带来学生海量的提问,这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讲故事”变成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但是,一线思政教师距离社会生活的其他一线又是“隔行如隔山”。

      思政教学资源供给成为迫切的要求。王衡说:“在实际工作中,我感到尤其需要实践案例的支撑。因为讲好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看实情、察社情、观民情。教师社会实践的历练机会有限。好的实践案例库,会让我们的讲课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教师对社会建设成就既有资源了解不够,我希望能有一个更加综合性的权威的平台,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大纲,对相关的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沈晓海说。

      据了解,为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能力,教育部建设了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的线上“大教研室”。8个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正在按照不同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开发建设教学急需的问题库、案例库、课件库、示范教学库。对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加强移动网络平台建设,力图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时代性,符合教学需要的个性化教学资源。34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分专题轮训即将展开。

      资源供给在增加,如何让这些资源发挥作用,变成青年人爱听、能懂、愿行的思政课,关键还是在教师的“修炼”上。

      “讲好故事并非易事。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缺一不可。同时,也要看到案例教学法的效用边界,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育时机和教育对象,精选案例,讲好故事。”张智说。

      (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