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
今年冬天,一些地方的环保治理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
不可否认,推进相关治理的本意都是为了环保,在污染高发的冬季,严控散煤污染,保障民众健康。但也要看到,环保的终极目标,不是几行漂亮的空气监测数据,而是为了让民众真正受益,如果以伤害民众利益的方式来推进环保,也就背离了环保的初衷,更难以赢得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认同。国家相关部门对此曾三令五申,生态环境部之前就强调,推进散煤治理要依法依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底线,工作中切忌简单生硬。之所以出现各类问题,根本的原因,恐怕不只是工作作风粗暴,而更是相关地方在推进“煤改电”的进程中,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筹划,包括补贴等配套措施设计非常粗糙,没能解决民众后顾之忧。民众在“煤改电”中的困境,一到冬天就暴露出来,折射出相关地方政府工作的消极和怠惰,这些问题为何没有在冬天来临之前及时获悉并着手解决,值得反思。“煤改电”推行多年,各地的经验和教训不可谓不多,应当及时总结,举一反三,针对本地情况制定有的放矢的政策。“煤改电”利于环保,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具体工作中,不能用口号代替治理,用强制代替说服,而是要积极务实,倾听民意,最大限度化解民众的担忧,保障好民众的需求。如此一来,才能畅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环保和民生的双赢。
(原载于光明网 作者:于平 摘编: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