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发给李白烈士的那封“电报”的滴滴声,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跨越时空、告慰先辈的庄重仪式,迸发出激荡人心的精神交响。
11月21日,《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回归,首期节目聚焦“七一勋章”获得者、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在感人至深的戏剧舞台上,节目完成了触动今人心灵的抒怀。
就在本期节目播出后的11月26日,传来瞿独伊老人去世的消息,享年100岁。可以说,《故事里的中国》成了瞿独伊最后留给世界的一段弥足珍贵的影像纪念,它见证了传承百年、丹心未改的情怀,也见证了革命者博大深沉的亲情之爱。
今年,节目将“时空对谈”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表现模式,创新设计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双故事线交汇进行,让不同时期继往开来的传承故事遥相呼应,将时空对话感、精神接力感、艺术沉浸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故事里的中国》丰富的现实主义选题中,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叙事版块。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用血与火熔铸出的宝贵财富,记载了筚路蓝缕的历程,镌刻着矢志不渝的信仰,为塑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供着极为强大的现实启示。
节目不仅系统讲述时代人物,也在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优化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值得我们歌颂、铭记、学习的榜样人物。《故事里的中国》三季以来,无论形式如何更新,始终不变的就是讲述时代人物的闪亮故事。
今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围绕建党百年题材,走近瞿独伊、李宏塔等时代人物。首期节目聚焦“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老人,讲述瞿老在革命中成长的一生,并追忆了瞿秋白、罗亦农等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不畏牺牲的故事。《故事里的中国》延续了努力实现题材资源优化配置的创作传统,以首期为例,节目连线百岁老人瞿独伊女士,并先后采访了挚友李多力老人、表妹吴幼英女士、烈士陈潭秋之子陈楚三先生等核心人物,立体而坚实的讲述视角,为观众走进历史、了解人物、领悟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撑。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创新点是,本季节目将原来的“围读会”升级成了“学史会”,由外景主持人带领大家参观陈列在党史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地的革命文物,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讲解。一张寄托了美好祝福的明信片,一块见证了革命友谊的老怀表、一本刊登《国际歌》中文歌词的《新青年》……引入这些鲜活的历史物证,丰富了讲述的维度,增强了历史的信度,是节目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的直观体现,也彰显了节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责任意识。
在往季的舞台上,《故事里的中国》成功打造过多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第三季节目在叙事结构、舞美装置、戏剧演绎上着力凸显“时空对谈”的氛围,用“双时空+双舞台”讲述具有传承性、代表性、典型性、传播性的人物关系和时代故事,既让内容更具张力,也让观众看到火热的理想和信念是如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在讲述瞿独伊老人的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斗士瞿秋白,看到了一位温暖儒雅的“好爸爸”对女儿温暖深沉的爱,也看到了瞿独伊是如何从幼时起就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坚强成长。父亲壮烈牺牲后,她继承他的信仰,跟随他的脚步,走上革命道路,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面向大众传播革命文化,最忌扁平化、公式化、口号化,《故事里的中国》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的中华美学追求,不但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还以自信的艺术样式和审美形式引领大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失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是一项极具现实针对性的工作,我们期待着《故事里的中国》不断续写精彩,为推动行业创新做出更多示范,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更多华彩。
(作者: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