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船初心(总第八三四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在极地冰雪中 践行初心使命

    讲述人:太原理工大学极地工程与装备研究院负责人 窦银科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05版)

      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再次起航,前往南极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我的学生王煜尘有幸第二次踏上南极之旅。这次在南极他将度过542天,对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极区可再生能源的可用性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参与中山站激光雷达长期观测任务,并在度夏和越冬期间于南极测试冰盖机器人的性能。

      10多年来,我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由弱小走向强大的历程,也为自己有机会参与到祖国极地科研工作而感到自豪。2004年,我第一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在中山站,看到日本的科考飞机在上空盘旋,俄罗斯的冰上雪地车在狂奔,美国的机器人在冰盖内陆自动寻拣陨石,几乎所有的探测仪器和装备都是国外制造的……我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极地考察领域开发出我们自己的观测设备,为国家极地战略服务。

      我带领极地监测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自动监测装备,参与研制出电容感应式海冰厚度检测传感器、海冰漂移浮标、南极冰盖表面地貌特征监测系统、极地冰物质平衡综合监测站及远程监测网,解决了极地现场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缺乏的难题,成为我国极地科考队伍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我的研究生潘曜,有幸成了山西省第一个登上南极最高点DOME—A的人。在南极,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身体的痛苦。一次,他所带的考察设备——安装在雪地车上的雷达,不幸被其他车辆撞坏了。在零下40摄氏度的野外,他脚指头被冻伤,直到回国几个月后才慢慢恢复。为了研制和开发更多更好的极地科考装备,在内蒙古黄河冰面上、在渤海湾海冰上、在山西汾河二库的湖冰上,都留下了团队成员们冒着严寒测试仪器的身影。

      如今,我国的南极飞机轻松飞跃南极大陆,拥有自主制造的破冰船——雪龙2号,正在建设第5个南极考察站,在南极冰盖上规划自己的蓝冰机场,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本报记者杨珏、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白旭光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