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畅游在基础研究的海洋中

    讲述人: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刘 渊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07版)

      【科研者说】

      我是一名回国工作不久的青年科研人员。几年来,我亲身感受到一种春意盎然的变化——随着我国基础研究实力快速增强,科研发展进入新阶段,原有的考核评价政策随之而变,越来越人性化、合理化。

      2017年底,我通过人才绿色通道进入湖南大学,学校为我们青年学者营造了舒适的科研环境。

      在人才评价方面,之前很多高校都是将论文影响因子简单相加,作为量化的评价依据,给人以行政化、指标化、数据化的印象,让很多老师,尤其是面临“非升即走”压力的年轻老师不得不在科研时“重数量而轻质量”。现在,在国家相关文件和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学院将原本由行政部门主导的定量评价机制逐渐转变为由学术部门主导的定性评价机制,主要考查学术贡献、原创价值、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考虑到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学校还将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审的业绩条件制定权下放给各个学院,指导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类型精准“画像”,为人才蓬勃生长建立更加健全的激励机制。在我入职的前几年,学校减免了我的工作量,并实施了长期化、宽松化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我顺利度过了入职适应期。

      很多具体的考核制度,都是随着基础科研的快速发展而适当调整的。比如,对于部分风险性较高的科研项目,我们学院给予更长的研究时间;再如,如果能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或者能取得解决行业问题的高质量成果,连续几年的科研考核要求便可适当降低。这给了我们极大激励,让我们年轻教师能够潜下心来瞄准“卡脖子”问题、有创新潜力和挑战性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为了应付年度考核匆匆产出低水平、低影响力的成果。

      在教学方面,我们的考核制度也在改变,考查课堂工作量的同时,更注重立德树人的成效,让考核标准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职和本质。例如,近年来,我们学院很多老师会带领本科生在课堂外进行科研训练,使学生们得以更好地消化课堂知识,增加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不少同学凭借科研经历和学术成果申请到国内外一流名校继续深造,立志继续从事基础科研。对于这些没有具体课堂工作量的育人成效,学院也会在年度教学考核中予以体现。

      尽管高校的考核评价政策在不断改善,但前路依然有很多挑战。期待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和引导,让更多热爱基础科研也有潜力的学生坚持下来;希望社会给予基础科研工作者更大的宽容度、更多的试错空间、更长的成果显现时间;也希望风险高、周期长的基础科研项目得到更大支持,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梦、杨飒、崔兴毅、晋浩天、陈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