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04年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南京师范大学与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音乐学院是泰州学院下设教学单位,依托名城、名校,在音乐教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学院坚持并弘扬“明德、尚学、创新、和谐”的教学思路,坚定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学生为本,突出内涵建设,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模式,积极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优质音乐教师队伍,积极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一份动力。
创新音乐教育体系
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动性
作为传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为更好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突出学生在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学院主动创新音乐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开展更多元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并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时代使命。
学院及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审会,对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评审,为培养方案的调整提出专业性、可行性的建议,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引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内容,为音乐教育方法的创新指明方向;派教师赴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三江学院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音乐院系学习调研,学习借鉴兄弟院校课程设置与授课模式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经验,科学谋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院组织开展“三听两问”系列教职工座谈会,深入管理队伍、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钢琴教研室、理论教研室和舞蹈教研室,了解他们关于音乐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制定问题汇总清单,实行对账销号,确保整改到位,夯实音乐教育基础、提升音乐教育质量。
学院以“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系列活动为抓手,将地方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模式;举办系列“聆听红色经典”专题讲座活动,邀请省内外优秀音乐家,在赏析中国小提琴作品、爱国歌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主动争做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优化音乐教学实践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践活动。学院不断优化音乐实践活动,用更有教育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体验。
学院先后举办多届“声乐实践专场音乐会”“器乐实践专场音乐会”等实践音乐会,通过男女声独唱、重唱、对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及二胡、竹笛、古筝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引领学生走上艺术实践舞台;成功举办“合唱”与“中国传统音乐”汇报演出、“御舟天声——古筝专业汇报音乐会”等多场汇报音乐会,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音乐节”,取得民族唱法青年A组一等奖、美声唱法青年A组一等奖、美声唱法青年B组一等奖等众多奖项;选派优秀学生参加江苏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第六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孔雀杯声乐大赛等多项比赛;举办校“梦想起航首届合唱比赛”“音乐舞蹈专业大赛”“青春飞扬 经典唱响”合唱比赛等比赛,在丰富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的同时展现民族音乐魅力;举行“用电影讲述国防故事”配音大赛,以声音讲述峥嵘岁月,凭光影传递红色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扎实开展音乐类社团活动,用更为丰富的形式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学院凤凰合唱团是江苏省内独立学院的新晋省级歌舞团,致力于精品艺术活动的创作与排演,以艺术实践为抓手着力培养并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深耕地方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有效发挥社团示范带动、宣传引导作用,重视羽裳合唱社团等多个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参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助力传统民族文化传承。
拓展音乐教学方式
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活力
学院着力拓展音乐教学方式,应用各类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音乐教学活动之中,用科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学院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音乐教学体系,调动教师开展信息化音乐教学的积极性,用实用好音频、视频,将民族音乐作品的文化、知识及民族精神等融入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影响下,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开拓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视野,成为具有较高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其中,《钢琴即兴伴奏的多样性呈现——以歌曲〈雪绒花〉为例》《佳仁者至情——〈牡丹亭〉与泰州学派的儒学新变》等多部优秀微课作品在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中获奖。
推动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课程上将“合唱”与“中国传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将短小经典的民歌曲调进行改编,江苏民歌《茉莉花》、浙江山歌《对鸟》、粤语童谣《落水天》、四川山歌《跟着太阳一路来》、山西民歌《打酸枣》、闽南童谣《天黑黑》、云南山歌《弥渡山歌》等曲目以合唱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传承民族经典音乐的同时实现创新突破。让学生在浅入深进的学习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学院开展贯穿大一至大三全部学习阶段的专业技术早功课,让学生们意识到“一日之计在于晨”,要合理分配时间、夯实专业基础,有效提高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
夯实传承民族文化的人才基础
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水平对创新音乐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学校为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着力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音乐教师队伍水平。
学院以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抓手,先后开展“科研团队”“双百”行动计划建设,加大“双师双能”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成为学院创新音乐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
学院先后聘请多家单位的优秀艺术家为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全面指导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不定期邀请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研讨会,扩大音乐教师的学术视野,优化音乐教学方法,真正将民族音乐融入教学之中,科学传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学院派教师参加“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课程《视唱练耳》以“多声部民族音乐风格辨析”专题为例,讲授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设计的视唱练耳课程,并凭“引领‘四新’建设理念、聚焦教学创新的思路与举措”荣获二等奖。取材于泰州姜堰民歌《五月石榴红花开》而创作的优秀民乐合奏作品《凤城花开》充分融合泰州地区的民族文化,在首届器乐实践专场音乐会的演出获得满堂喝彩。学院不定期组织优秀音乐教师的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激励音乐教师主动加强民族音乐知识与文化的学习,提升教师的音乐素质。
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为己任,以严谨的教风、优良的学术风气,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实践不断锐意进取,通过革新教育理念、创新音乐教育体系、优化音乐教学实践、拓展音乐教学方式、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开拓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典范,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舞蹈师资、音乐表演和编创人才。
(闫琇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