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船初心(总第八二九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培养“土专家”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刘娜利 曾日华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5日 05版)

      【长镜头】

      “多亏了广西大学的专家!手把手教我桑蚕种养技术,我家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元增加到7万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致富带头人何玉飞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现在村里谁想种桑养蚕,她也可以手把手教他们了。

      何玉飞从种粮农民到桑蚕能手的蝶变,得益于广西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师生“博士团”的下乡帮扶。

      作为“博士团”领队,广西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角口村第一书记甘思敏对自己的“乡土”经历津津乐道:“我们到村里,都是背起背篓和村民一起到桑田摘桑叶,到蚕房喂蚕,边干活边了解情况,并给予技术指导。”

      “起初,村民把养蚕的废料都运到桑田作为肥料,这些废料携带的毒素细菌等会影响桑树的健康成长,蚕宝宝吃了这些桑叶会得病,影响桑蚕产业健康运行。”甘思敏说,“博士团”提出改进意见后,蚕宝宝发病率明显降低。经过科学养殖,该村一个蚕茧的蚕丝达到1000多米,被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鉴定为6A级蚕丝,蚕茧一出产就被收购一空。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细落实,广西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广西脱贫地区培养大批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积极为乡村振兴锻造生力军。

      作为家族瑶药传承人,李富权曾同乡亲一起外出打工。在一次帮工友买跌打药过程中,了解到重楼等中草药不仅价格高且市场空间大,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回家创业。

      回到家乡金秀,得益于广西大学专家在田间地头开设的一次次培训班及手把手的指导,李富权从学习育苗开始,将家里100多亩地全部种满了重楼、黄精等中草药,并创建起800多亩香草岭瑶药种植示范基地,发展后劲十足。

      作为带头人,李富权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本地528户农户发展瑶药种植创业致富。

      2021年以来,广西大学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累计开办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基层农技推广和特色农业经营人员、高素质农民、新任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等培训班48期,培训学员3200多人。

      兴建“科技小院”,是广西大学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很好的抓手。“科技小院”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研究生长期在基层开展科普服务,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研究,为企业和生产一线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经常带学生在‘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解决实际问题,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非常管用。” 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韦英明说。

      同时,学校在乡村开设“田间课堂”“栏舍课堂”,持续派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举办政策宣讲+种养技术培训,把种养技术本地化,让农户看得清楚、想得明白、用得顺手,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扎根乡村的“土专家”“田博士”。

      那坡县城厢镇永靖村脱贫户黄文欣,参加培训学习熟练掌握牛人工授精技术后,不但解决自家肉牛繁殖问题,还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服务。“我现在对牛的疾病预防、饲料搭配、配种、接生等烂熟于心,村民遇到问题也会问我。”黄文欣说。

      得益于广西大学帮扶,包括口角村、永靖村等在内的6个曾经的贫困村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进。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刘娜利 曾日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