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84年前的今天,南京城破,6周内,30万同胞惨遭杀戮。1937年12月23日,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恐怖岁月,无论人们怎样想象都丝毫不会过分。”84年后的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国之名,追忆逝者,缅怀英烈,为的是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警报声响 举城致哀
13日上午8时整,纪念广场举行了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飘扬的五星红旗为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30万名同胞而半垂,亦为14年抗战中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而半垂。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10时1分,南京市全城拉响防空警报,凄厉悲切的防空警报声中,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
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行进,将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84名来自南京市中华中学的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中华中学高二六班夏雯静担任领诵,她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从小就住在江东门纪念馆附近。她说,国家公祭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祭奠,而且提供了能够让民众寄托哀思的共同时刻。
随后,6名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撞响“和平大钟”,三声钟鸣,声声震心。撞钟人之一陈德风是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职员,他告诉记者:“国家举行公祭日,对我们每个公民来说,是在提醒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国耻。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中国工人创新创造的精神。”
伴随着三声浑厚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被放飞,它们久久盘旋在纪念馆广场上空,承载着对死难者的深沉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坚定向往展翅高飞。
13日上午,江东门丛葬地、中山陵丛葬地、汉中门丛葬地等南京市内17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
不忘历史 祈愿和平
“杨翠英,2021年1月28日去世,终年96岁;蔡丽华,2021年3月1日去世,终年95岁;马继武,2021年7月20日去世,终年99岁……”仅仅过去了一年时间,就有11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先后去世。如今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下61人,平均年龄约91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对历史的铭记是对当下和平的守护,序厅两侧有1213位幸存者的照片,他们的目光永远凝视着这段历史。”
纪念馆制作了一面照片墙,每一位老人去世,馆里的工作人员和遇难者亲属都会为老人举行默哀、献花、灭灯仪式。如今,照片墙上的灯一盏一盏暗下去,很多参观者默默擦拭着照片,久久凝视,不肯离去。“看着照片上经历了这段惨痛历史的爷爷奶奶们,我一张张点下去,色彩逐渐暗淡,心也跟着越来越沉重。”网友“蓝瑟”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说。
在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制作的《守望幸存者》栏目中,幸存者葛道荣老人说:“我看见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活动,已经没有幸存者的直系亲属参加了。”如今,纪念馆启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项目,葛道荣的女儿常小梅说:“我们有责任传承这段记忆。”
继往开来 永志不忘
12月13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陈宪中、姜国镇,捐赠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影像“37分钟”版“一寸盘”。经专家论证,马吉影像“37分钟”版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文物和证据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介绍,“37分钟”版本是目前已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37分钟”版影像新增受害者个案11例。有一段长达35秒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一家祖孙9口人,7人惨遭日军杀害,邻居4人同时遇害,陈尸遍地。
13日下午14时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号门外空地上,放满了由民众自发敬献的鲜花,路过的行人皆驻足哀悼。在花束的卡片上,有人写道:“南京大屠杀不是被遗忘的历史。十四亿华夏人致敬张纯如女士、明妮·魏特琳女士。”
夜幕初垂,寒风凛冽,社会各界人士身着素服,点燃手中的蜡烛,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烛光祭”。第一次作为医护代表参加烛光祭的南京鼓楼医院消化科张娟护士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而今天,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贡献自己所能建设祖国。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