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题为“小麦族植物基因组及分子育种研究”的第六届黄河国际论坛在河南郑州开幕,该论坛旨在讨论如何进行高水平小麦育种。短短6小时,吸引21.55万人在线,且互动热烈,饱受好评。
一场学术活动为何引发如此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的感受是,学术论坛“高热”,参会专家的影响力和科研实力很关键,有着能让参会者有所提高的合理议题设置也很重要。
6位国内院士、8位国外专家和来自10个省份的30多位从事小麦遗传改良、分子育种、植物病理和小麦栽培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土传小麦病毒:从田间调查到实验室研究,再到田间防控》《本世纪我国小麦育种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挑战》……来自国内外的数位院士和学者同台发言,与会专家现场互动解答问题。
青年学者殷贵鸿体会颇深。2017年8月,主题为“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峰会”的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举办,殷贵鸿在会上得到院士们的当面指导。殷贵鸿团队自此有了“加速度”,三年三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通过审定。这样的速度在业内非常少见。
“对于科研而言,少走弯路就可以节省培育时间。院士和国内专家们的指导,让我们青年学者少走科研弯路。”殷贵鸿说。
论坛举办六年来,参与者达十万人次,数位青年学者因此走上了科研的“快车道”。
“小麦的难题是世界的,黄河国际论坛也应该是国际层次的,一定要用国际化视野来解决全球化小麦科技难题。”本届黄河国际论坛组委会负责人说,“国际化、学术化、专业化、连续性、创新性、持久性是黄河国际论坛的几大特点。”
黄河国际论坛发端于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首席科学家程顺和提议,经中国工程院批准,呈现出小规模、短报告、长讨论、高水平等特点,现已列入中国工程院学部院士学术活动。
“希望中国工程院在重大战略咨询、重大决策及项目论证、顶尖人才培养、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为河南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为河南发展多谋良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在第六届黄河国际论坛上说。
研究小麦茎基腐病的国内高校青年教师阳霞表示:“这样的学术活动,是我们了解行业科研前沿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与国际、国内顶尖团队沟通的一个渠道,每一次参加都会有新的收获。”
(本报记者 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