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荣身材高大,枪法非常准。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线。士兵们看到军长都冲在最前线,打仗也不害怕了,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2月8日晚,在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西街道雅会新村尹家店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晚会如期举行,铺集镇邻里艺术团的王德庆正在讲述《抗日英雄柴世荣》的故事,这已经是他今年第26场“串门”演出了。
整场晚会全部由村民自导自演,最小的演员只有4岁,最大的演员年近80岁。台上演得欢,台下也不闲着,观众们组成了现场“直播团”,用手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画面,传到了微信群和朋友圈。
近年来,胶州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探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串门”村村巡演活动,发动基层文艺爱好者自行编排节目,自行导演剧目,自发到周边村庄巡演,让文明实践“实”起来。
搭建百姓舞台,让“文化串门”接地气
“能不能多让老百姓参与一下演出,俺们也想演”“我想看咱胶州的茂腔、大秧歌”“有没有跟俺村文化历史有关的节目”……
虽然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的阵地,但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还是挺让人犯难的。为了摸清群众需求,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文化串门”意见征集,共收集了4.6万条建议。
根据群众意愿,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管区为单位组建了“邻里艺术团”文化演艺志愿服务队伍,吸纳有意愿参加文艺演出的爱好者,全市12个镇(街道)组建了67支文化演艺小分队,打造老百姓自己的演出队伍。
臧义好和原林春夫妇是铺集镇的,都爱好文艺演出,臧义好写得一手好剧本,原林春扭得一身好秧歌,在邻里艺术团成立之前,他们就经常到镇上的敬老院等场所演出。当镇上邀请他们当邻里艺术团团长、副团长时,夫妻俩很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从生活中抓取鲜活的体验,臧义好没事就跑去和村民们聊天,他创作的《铺集变化天天见》,每次演出都让村民们拍手称赞,夫妻俩到北张屯村进行“文化串门”,引得高密小王柱村和两埠岭村的村民都来观看。
自编自演的故事最感人。王树福是铺集镇邢家岭村村民,在儿媳妇患病之际,他和家人没有放弃,倾尽所有为她治病,全体村民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一直感激在心的王树福借着演出机会登上了舞台,用《沂蒙山小调》的曲子自己填词,感谢大家对他们一家的帮助,真挚的歌声让在场的观众们流下了热泪。
培养演艺志愿者,让“文化串门”聚人气
“我负责里岔镇良乡新村的演艺培训,这个村的村民大多数都没接触过文艺演出,培训能不能顺利进行,刚开始我还是挺担心的。”胶州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田智群说。
田智群来到良乡新村后,首先跟文明实践专管员进行了沟通,通过村里的广播,召集喜欢茂腔、秧歌的村民到文明实践站学习。
“让人惊喜的是,不到半小时就来了30多个志愿者。这些村民都是文艺爱好者,农闲的时候喜欢唱唱歌跳跳舞,文艺基础都不错,培训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可以独立演出一台完整的晚会了。”田智群说。
记者了解到,在“文化串门”村村巡演活动中,为了培养更多的基层优秀演艺人才,胶州市实施了“1+5+N”文化培育工程,从市文化馆、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抽调了330余名文艺骨干组建文化演艺指导员队伍,1名指导员联系5个村庄,培养N名群众文化带头人。
“自从担任文化志愿者后,我发现很多村民非常有天赋,也很喜欢茂腔,这也改变了我固有的一些看法:文化传承不应该受限于年龄,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胶州市茂腔非遗传承人刘永霞对记者说。
数字显示,近4年来,胶州市先后举办舞台、曲艺、主持等专项培训班120余次,培训文化演艺志愿者6300余人。
健全保障机制,让“文化串门”有底气
“以前,外出演出都是自己出钱贴补,自己在家化好妆再开车到村里,演出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专业舞台,带着个拉杆音响就开始表演。‘文化串门’活动开展以后,政府给每个村庄都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每场演出还补贴2000块钱。”胶东街道文化志愿者吴英民告诉记者。
据悉,为保障“文化串门”活动深入开展,胶州市每年投入12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项目扶持及补贴方式,支持“文化串门”演出活动,解决演出的后顾之忧。
臧义好、原林春夫妇每年都要到各个村庄开展“文化串门”演出,看着舞台上的两个人,观众很难想象他们曾经是癌症患者,而通过公益演出,夫妻俩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最终战胜了病魔。他们的感人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两人先后获得“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青岛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以前看演出,得去市里的大剧院还得买门票,现在在家门口看父老乡亲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比去大剧院看还有意思。碰到我喜欢的节目,我还会开车跟着演出队到别的村去看。”胶东街道大麻湾新村村民刘恩波说。
“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串门’村村巡演活动,让更多的村民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真正把党的好政策、幸福生活的好声音传送到群众心坎里,让文明实践活动实起来,让基层文化生活丰富起来、鲜活起来。”胶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庄孟坤说。
(本报记者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