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播种黑土滩

    作者:赵 亢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2日 10版)

        四川省若尔盖县麦溪乡牧民们正在为草场上的黑土滩播撒草种。

        一位牧民将牧草撒在黑土滩上。

        牧民们对草场衔接处做最后一次补播。

        从空中俯瞰,草场被围栏界线一分为二,其中深褐色部分草场的黑土滩问题依然严峻。

        牧民们驱赶牦牛进入草场,牦牛将跟随地上牧草的引导,踩踏播种区域,使土壤和草种产生更自然的接触。

        大雪突降,一位牧民赶着羊群回羊圈。由于草场牧草有限,每次放牧,羊群都要走出很远寻找牧草。

      黑土滩是高原高寒草甸独有的生态恶化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其形成过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草场形成黑褐色秃斑状裸露土地,像“癌症”一样扩张。针对黑土滩,四川省若尔盖县麦溪乡的草原牧场正经历着一场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牧民主动参与的草原生态治理行动。

      草原的黑土滩化是个复杂的问题。外界普遍认为“鼠兔”和“过度放牧”是主要原因。对此观点,很多麦溪乡的牧民并不完全认同。在他们看来,若尔盖草原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小草、每一只动物、每一块土壤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生命是一个环,土地生病了,牛、羊、风、雨就是它的医生。种草保持水土,水土滋养植被,植被供养牛羊,牛羊带来物种多样性。如此,草原生态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自2021年春季起,牧民扎琼巴让带领若尔盖县麦溪乡的几十位牧民,对近300亩草场中的黑土滩进行播种。草种、土壤、雨水、风和动物粪便,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奇妙变化。牧民们坚信,通过播种、科学禁牧和放牧,假以时日,草场的生态一定会逐步恢复。

      目前正在若尔盖县执行的“综合现代科技与传统知识的草地恢复与适应性管理模式”,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物源制约因子及其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子课题。整个课题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牧民已有的种草经验和动员牧民参与种草的模式,利用科学系统的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二是尝试推广新技术,以项目中其他子课题研发的草地恢复技术为例,探索新技术推广落地的有效模式。其中,“牧民参与式种草”的相关实践,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种植经验”两者结合。牧民主动深度参与草场后期精细化管理,形成一套成型模式,对草场生态建设具有辐射和带动效果。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作为一名记录者,我所要做的就是走近他们,仔细观察和倾听,最终按下快门。在我的镜头里,这些播种者看起来是一群普通人,但当他们手拿草种和农具站在高原上,整个人却散发着光彩。影像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从来都不是镜头造就的,而是被摄者本身。他们就站在那里,顶风冒雪,热爱生活,思虑后代,可爱而真挚。

      (赵亢 撰文/摄影,系新京报摄影部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