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记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7日 08版)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

      马军、刘岩、刘巍、刘国权、齐勋、张海玉、胡波、项淑芳、赵颖虹、薛冰等10名高校辅导员被评为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不负时代,不负韶华。高校辅导员,一份引领成长,给人温暖的职业。他们播种信仰,引导学生在学习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善用“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四个自信”;倾情奉献,用心关爱,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多重角色,唯有与学生共同成长才不辜负辅导员这个职业

      辅导员,常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班主任、心理师、联络员、任课教师、项目指导员……他们用爱连接育人梦和学生的成才梦。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院党委副书记马军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6年来,从“小马姐”变成了“马大姐”,面对辅导员这份工作,马军心中始终充满热爱,通过“家访”“串门”“聊天”“写信”成为学生“知心姐姐”。办公桌上,有学生们写的大大小小的纸条,诉说着心里的酸楚;邮箱里,有学生们写的挥之不去的烦恼;随身携带的包里,更有一本沉甸甸的“知心姐姐”记录本,记录着学生们的问题。

      教授、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辽宁大学辅导员,这便是刘巍的身份。

      从教学岗位到辅导员,从学院副书记到大学教授,他一直在思考:能否把20年的工作经验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他带领青年学生开展了信仰驻村、科技驻村、智力驻村的“三驻工程”,带领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了解国情民情,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多年来,他还坚持每年寒暑假期自费赴全国各地开展家访活动,用足迹丈量教师情怀,用行动赢得学生信赖。

    心灵守望,让思想的力量静水流深

      “辅导员的讲台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融入孩子们的心灵,不再是一节课50分钟,它是24小时,是1460个日日夜夜,是一辈子的师生情。”河北北方学院辅导员刘岩说。

      “学农是不是没有前途?”“上课是不是教种地?”面对学生的困惑和疑虑,从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刘岩就主动建立新生QQ班级群与学生接触,提前向学生介绍学校及专业情况。哲学专业出身的他改行做起了半个农学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学农,一起实践,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

      “这份职业让我有机会陪伴学生成长,见证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我感到无比幸福。”郑州大学辅导员胡波说。从初涉职场时的青涩到深耕细作后的笃定,胡波苦练内功,走好专业成长的征途,创新形式开展教育。比如,将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开展“致敬先辈同龄人,信仰力量我来传”活动,带领100位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重温100位年龄处于18岁至35岁之间的“同龄”先辈党员事迹,引领同学们在致敬中传承红色基因,用青春方式讲好信仰故事。

      “每页14记录 总共605记录”这是截至去年6月,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6级网站“主任寄语”栏目下的显示。主题从“校园贷”到“自我保护”,从“考前膜拜杨超越”到“短信收到请回复”,涵盖时政热点、学生成长等多个维度。这也是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辅导员张海玉的工作日志,后来虽不在网站更新,但是在她的微信号“和青年朋友谈谈那些事”延伸继续,累计有600余篇52万余字。

      “爱你们的海玉老师。”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其他地方,这样的文字之约总会带来一种不用言说的温暖。“老师,谢谢您!是您的文章支撑着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一位学生说。

    师者仁心,行动的脚步丈量着和学生相处的青春长度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张海玉录制思想引领全媒体精品视频,通过事实和逻辑,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长春中医药大学辅导员齐勋用“治未病”思维,给学生“把脉点穴”,做网络思政的“传播者”。

      哈尔滨师范大学辅导员刘国权探索破解辅导员学讲理论“欠底气”、真情互动“少方法”、谈心谈话“没时间”、信息通知“难到位”等困惑难题,提炼出“温度育人法”:通过向“上”着眼、向“下”扎根、向“内”发力的“三向”着力,在细小细微处感动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在言行示范下感召学生。

      浙江大学辅导员项淑芳是马兰工作室创始人、全国首个“马兰精神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项淑芳注重挖掘党史和学科红色故事,搭建学生党员培养矩阵体系,构建“国家需求导向、学生兴趣追求、学院积极扶持”的互动性科创教育模式,让青年“强国志”更有深度。

      师者仁心,爱与责任蕴芬芳。安徽工业大学辅导员赵颖虹用心记录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编制“个性摘要”,找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频道”,用行动的脚步丈量着她和学生相处的青春长度。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团委书记薛冰坚持每周到学生所在的12家教学医院走一遍、和每名学生见一面,逐渐形成每天“8+N”的工作时间表——正常的工作时间在办公室集中处理工作事务,一下班就往教学医院赶。她把每一间科室、实验室都“走”成了自己的工作阵地,每年在学校和教学医院之间往返近万里。

      九年情暖杏林,薛冰陪伴着学生走过美好的青春,帮助他们成长为仁心仁术的好医生;她的学生则把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镌刻进她的生命里,化作她坚定前行的力量。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