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最后一天,暖暖的阳光洒在天井。在当年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的院落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村民和宁波报业集团的记者陈隽聊得正起劲。
2000多公里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和凉山日报社的记者李涛一起在村文化礼堂庆祝着彝族新年。
这是一段特殊的缘分。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同乡亲们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分析当地贫困发生的原因,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半个多月后,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今年4月,根据中央东西部协作决策部署,宁波对口协作凉山,横坎头村和三河村成了“亲戚”。
这是一场特殊的宣讲。宁波、凉山两地媒体以“颂党恩 谋共富”为主题,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聚集两地村民一起忆往昔、看今朝、话未来,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浸润基层党员群众心田。
看到陈隽带来的2018年3月2日《宁波日报》上横坎头村传达总书记回信的报道,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记忆犹新:“当时我就坐在第二排。我们把这封回信印在红纸上,发给每一家,让每个人都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党员黄徐洁把这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红纸带到了现场,由于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纸张有些旧了,但信中的每一个字,她都熟稔于心。
视频的那端,李涛也拿出2018年2月14日的《凉山日报》,上面是总书记在三河村看望贫困群众的场景。“总书记说他‘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他还说‘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自豪地说,去年10月他们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们搬进了新家园。
“所以,我们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就要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示范引领者。”陈隽说。
“全会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李涛接过了话题。
对此,横坎头村71岁老党员黄彭勋深有感触:“党员就是要作表率,要带着群众干。”受村里邀请,他放弃在外打工的稳定收入,回到横坎头村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依托红色旅游,他的“百丈农家”红火起来。他还特意端出了农家乐做的油盐麦果:“这是70多年前游击队员充饥的食物,如今是我店里的网红点心。”
被总书记看望过的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对此深有同感:“以前我们日子很苦,吃的是荞子、土豆,几乎不见肉。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让我们‘一步跨千年’。”用村里的无息产业周转金,吉好也求家购买了牛和猪,种植了马铃薯、花椒,他还到西藏昌都做了架线工。他全家不仅日子好过了,还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现在我家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成绩非常好,普通话说得很棒。”吉好也求说。
“全会提出‘促进共同富裕’。如今,我们两村结对成为亲密兄弟,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携手奔向共同富裕……”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和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在现场对上了话,“我们首批邀请8位彝族村民来横坎头村进行彝族传统文化演出,以此带动农特产品、工艺品销售。”
“我们的村干部可以相互蹲点,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彼此的先进经验。”李凯说。
忽然,黄科威想到了一件事:“我们两个村一直筹划合资成立横河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细节都谈好了,就差见面签字。今天借这个机会现场签约?”
横坎头村的“横”、三河村的“河”,在这里汇成了横河。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党建共建、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以及人才培训、宣传推介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朋友你的光临,让我们惊又喜喽!亲人你的到来,让我们情意深喽……”视频的那一端,三河村村民唱起了彝族歌曲《嘎哟啦》。他们向横坎头村乡亲发出了邀请——春暖花开时,请来大凉山。
(本报记者 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