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一流创新团队建设需制度改革“撑腰”

    作者:麦均洪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1日 07版)

      【专家点评】

      从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心声诉求看,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今天,我国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尚存一些有待破解的难题。比如,如何处理好“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权威性领导”与“保障团队成员充分发展”之间的张力;如何建立与科研工作有效匹配的权责利分配、评价机制;如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如何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等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以更大魄力来支持创新团队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在于人。一方面,应大力加强对团队领军人物的遴选和支持;另一方面,应通过营造自由平等的科研制度环境,保障团队成员的科研个性发展空间。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不拘一格地选取优秀科研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组建团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效性、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可择优选取多位领军人物分别组建团队,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多个研究团队之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同时,团队建设要尽量扁平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基础研究。

      科学研究充满不确定性,应大力探索创新性评价机制,有效激励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合作意愿。比如,探索建立打破学科分野的评价机制,以共享研究成果为绩效评价基础,并充分考虑科研团队负责人和集体评价意见。再如,对确定性强的工作予以明确考核指标,对不确定性强的原创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实施弹性考核;在职称评定上采取弹性标准,尊重团队科研成果和团队负责人推荐意见。

      针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应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产业链研究团队,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带团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并在工作绩效方面对科研团队的实践活动予以认可;另一方面,建议由国家科学基金设置面向产业需求的重大项目,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组建团队申报,在共同的科研攻关中形成深度合作态势,进一步推动科研与发展深度融合。

      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辩证统一。可考虑就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等重要问题,形成重点领域全球研发共同体计划,以支持海内外杰出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中短期参与研发、设立国家博士后项目、资助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建立以国内科研团队为主导、受我国法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保护的研究项目,让一流创新团队在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作者:麦均洪,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詹媛、杨舒、白雪蕾、任爽、邓晖、蒋新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