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作为政法院校法学教师,我自觉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法治人才理想信念养成、专业能力训练与实践精神培养等关键环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接班人。
为坚定法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信仰,我选择党史中有关法治里程碑的事件,诠释党领导法治事业的初心与使命。比如,《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颁布,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彰显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鲜明品格。不少学生听完后,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丰富内涵的认识。
我注重通过实地教学增强红色经典教育实效,如将“高水平法律人的初心与使命”主题党课搬到红岩村、渣滓洞等红色景点,让同学们感受当年那些虽身处逆境险境、面对压力诱惑,却依然坚守初心、坚定信仰的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不少学生说“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投身艰苦地区法治事业的职业志向。
为强化法科生立足中国实际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我注意阐释党史中的重要法治理论与经验对解决当代中国法治问题的指导意义。通过带领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规律认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与自觉性。
我还注重通过案例阐释党的重要法治经验,提高学生回答现实法治难题的能力。在讲授红岩英烈的红色家书以及“狱中八条”时,我联系党史上革命先辈重视家风家教的红色故事,联系党史上我们党一贯重视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促使学生自觉将法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人民的法治实践能力,我注意加强学生早期法治实务及法治宣传能力训练。在法律硕士培养中,我探索实行“先实务部门实习、后课堂学习”的翻转培养机制。作为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典宣讲团副团长,我和学生一起深入基层,通过编排情景剧、法治小品,用群众语言宣传法律知识、解答疑难问题。
信息时代,我还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课程思政,录制的“法学教授学党史”系列微党课“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家教观”受到好评。在光明网讲授公开课“民法典,你是为了谁”,听众累计超100万人次。
(本报记者张国圣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