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铁笔刻诗魂

    ——王麦杆的艺术人生

    作者:本报记者 荣池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8日 09版)

        农忙(水彩画) 王麦杆

        鲁迅像(版画) 王麦杆

        放回来的爸爸(版画) 王麦杆

      【红色印记】 

      “木刻版画,是一种简便的大众艺术。这就是说,它不但容易为大众欣赏,而且也易于被大众学习……在革命的斗争中,它是被紧握在大众手里的战斗武器!”

      这是王麦杆(1921~2002)写在《给初学木刻者的一封信》里的话。作为教育家,他开启了天津美术学院现代版画教学的先河,其谆谆教诲启迪了无数后学的求艺之路;作为艺术家,他以木刻版画闻名,更涉足中国画、水彩画等领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他更是一名“战士”,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王麦杆早在青年学生时代便开始发表木刻作品,组织成立了“革艺漫木社”“刀笔社”等进步组织,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出版了许多抗战宣传刊物,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并参与了知名的“抗战八年木刻展”,后又加入苏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民族危难之际,王麦杆始终紧握手中的一杆铁笔,在创作中不断淬炼着自己的艺术之魂。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正值青年的王麦杆,以奋进的姿态创作了大批木刻版画,犀利鞭挞时弊,表达了哀恸却决不妥协的抗战决心。其中,为揭露反动派的暴行而创作的《放回来的爸爸》,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中国现代版画的经典之作。这幅创作于1948年的作品,描绘了孩子见到从牢狱中放回来的双目失明的爸爸时的凄惨场面。父亲憔悴的面庞、布满青筋的双手、裹住双目的层层纱布以及孩子那充满思念的眼神,无不让人动容。除了《人民的受难》《旧世卖子图》等描绘战争年代人民疾苦的作品外,王麦杆还在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佳作,如《收稻子》《休息时刻》《雪后》等木刻版画,以及《农忙》《打鱼》等水彩画。从批判走向赞颂,从现实走向抒情,其作品审美诉求的转变,反映了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诚挚求索,更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王麦杆从开始进行木刻创作起,就有着高度的艺术自觉。虽然他没有机会亲身聆听鲁迅的教导,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艺术和人生的真诚,依然影响了王麦杆一生的艺术创作。从1941年创作的侧面肖像作品《鲁迅像》,到1948年创作的半身像作品《鲁迅》,他笔下的鲁迅形象系列木刻,有着由战斗猛士向深沉勇者的形象转变,这也是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不断升华的映照。

      “先追随鲁迅先生的指引,后经历革命的洗礼,王麦杆先生以木刻作为革命的武器,其自身也变为坚定的文艺战士。”在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看来,王麦杆是一位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家,其木刻创作不仅反映了我国文艺发展的动向,也将革命文艺和反映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人民文艺贯穿起来,构成了“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艺术为人民”的精神谱系。

      晚年的王麦杆右臂有恙,以左臂绘画,仍笔耕不辍,他对艺术的痴心终生未移。为纪念王麦杆诞辰100周年,其个人艺术展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中呈现的300余件美术作品以及大量历史文献,述说着他的艺术人生。正如贾广健在展览引言中所写:“先生的名字很有意味。麦秆之于麦谷,青葱时,是生命的支撑;金黄时,是收获的见证。麦秆愈多,愈是生机盎然!”

      (本报记者 荣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