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拥抱中医药发展的春天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7日 01版)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调研时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面对总书记的殷殷期望和嘱托,“老中医”如何答好新答卷,他们又有什么期待?本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很多“老中医”老专家,就如何落实总书记嘱托,提出了不少建议。

    打开中医药学这个宝库

      近日,“我们该如何拥抱中医药发展的春天”研讨会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全国著名医古文专家及中医药文化专家许敬生表示:“落实总书记嘱托,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需要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识中医药,因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是因为它涵盖了人文道德修养、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格物致知的科学层次等多个方面。中医不是一般的“术”,而是大道,不仅是防病治病的大道,更是治国救世的大道,也是修身养性的大道。只有具备了大医精诚的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医者。中医药工作者应当认真地用中医药学这把钥匙,向全世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

      许敬生建议,学习医古文、阅读中医经典和原著,普遍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各界也应该进一步支持中医古籍,特别是历代医家的著作整理挖掘工作,进一步支持中医药文化遗迹及中医药老字号的整理研究工作。“发掘整理的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也是提高中医工作者古代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许敬生说。

    让中医药科研不断推陈出新

      “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增加中医科研课题。”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李东阳说,中医治未病和健康管理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之一,但目前国家和地方配套的政策、科研课题、学术期刊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很多中医从业人员因为科研和课题少,在职称评定、学术发展上受限。

      中医药科研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结合临床实践,有效才是王道,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首届全国中医高校教学名师赵文霞说,科学性地创新要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同时要注意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同现代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好现代诊疗技术。

      赵文霞说,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对肝硬化、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各自具有长处和不足,例如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机制明确、疗效确切,但不能兼顾肝脏的炎症及肝纤维化,且存在部分患者长期乙肝病毒难以转阴的现状。对于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腹水、肠道内毒素易位、肝性脑病、凝血功能下降以及乏力、纳呆、脘腹胀满等症状的改善上,中医药具有确切的疗效和优势。需要加大力度总结这些临床实践,创造条件让中医药科研不断推陈出新。

    让世界听懂中医、读懂中医

      有人说,中医是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西医是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医药需要用目前大数据分析、科学论证对比等世界都能听懂读懂的语言来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传统中医的现代表达”。

      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赵文霞说,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在结合方剂药物研究方面,赵文霞说,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从而实现“传统中医的现代表达”,对取得的疗效不再“糊里糊涂”。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尽快振兴,实现新突破。坚持中西医并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使中医药真正成为国民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中坚力量,同时用现代方式表达解读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历久弥新的中医药,一定能书写出更加出彩的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篇章,实现中医药在国人健康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