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补上中华学术外译的“短板”

    作者:袁鑫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5日 02版)

        更多视频评论请扫描二维码

      【光明时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学术外译是重要桥梁。面对新时代,我们需要切实加强中华学术外译的学科建设,通过学术界与翻译界的密切合作,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最新学术成果翻译出来、推介出去,以此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且在思想理论方面也产生了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然而,与这种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学术外译还比较薄弱,远不能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大量反映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动态和发展成就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作品很少见诸国外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说,中国学术文化在“走出去”“走进去”方面明显是一块“短板”,这与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很不相称。现在,加强中国学术著作的对外翻译工作,已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高度共识,亟须找到着力点加快推进。

      中华学术外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有语言翻译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可以说,中华学术外译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充分认识中华学术外译的特点和规律,是中华学术外译学科建设的基础。笔者认为,学术外译可从几个角度认识与推进。

      拓展学科建制,增强中华学术外译的学科地位。目前,国内大多数外语类院校的学科设置偏重于语言文化类人才的培养,较少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专业。中华学术外译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对高校语言文化专业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已有近260所高校设置了翻译硕士专业,280余所高校设置了翻译本科专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国家实际需求,在学科体系的建构中提升中华学术外译的学科地位,启动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或将中华学术外译设定为翻译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加大中译外课程比重,加强中译外能力培养,增加中国当代国情和中央政治文献外译训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翻译案例库。由此培养一批既通晓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具备很强的外语翻译能力,又通晓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熟悉各个学科学术话语的表达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双通”翻译人才。

      强化学术依托,完善中华学术外译的学术体系。中华学术外译,重点在“中华学术”。这就是说,学术外译的学科建设,要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为依托,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要有翻译家与各学科学者的密切合作。中华学术外译应充分把握各研究领域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的学术体系有比较清晰比较准确的把握。尽可能地从学术体系的完整性、创新性、思想发展的连续性角度,加强学术外译的计划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最新成果的作品作为外译对象,作为向国际学术界推介的重点。通过学术作品的外译,使国外的学者或读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到中国学术的思想内容与发展脉络、中国学术体系的发展动态等,使中国学术理论能够完整地呈现于国际学术舞台,从而进入国际学术的交流互动中。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启动并实施的“中华学术外译计划”就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展。

      创新话语体系,构建中华学术外译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由学术思想和表达学术思想的概念、语词、命题及逻辑方法等构成,学术外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重要学术概念、学术思想或学术命题准确地翻译成外语,使之能够在异质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得到准确的理解。只有依靠这个中介,一个民族国家的思想理论才能真正在其他民族国家中得到传播,才有可能与其他民族国家实现思想沟通与学术互动。这一方面要求各学科学术理论体系的建构要高度注重基本概念的严谨界定和基本命题的规范表达;另一方面要求学术外译高度注重这些基本概念和命题的翻译在语词选择上既符合中国学术思想的原意,又符合外国学术话语的规范。就目前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进展情况来看,尤其要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广大中国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重要的学术概念和学术命题,特别是那些在国外学术领域未曾出现过的具有独创性的概念、论断和命题,做出准确的和比较统一的翻译,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

      (作者:袁鑫,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