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窗外已是银装素裹。案头的这本《看画小记》,却将我的心绪引入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神世界,一种温暖的感动氤氲升腾。
《看画小记》是陆绍阳教授的新著,记录着他近些年来观摩西方名家名画的心灵感受。全书四十余篇文章,撷取四十多个世界级艺术大师及作品,既作知识普及性的介绍,也有对作品的独到分析和阐发。一篇篇读下来,最打动我的,恰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关于生命的感受。
作为具有深厚学养和极高艺术鉴赏力的文化学者,陆绍阳对作品的结构、色彩、节奏、韵律的感知,无疑是敏锐而精准的。他对画作也有大量细致精微的分析和描述,让你深入了解草间弥生的圆点世界、康定斯基的线的交响、蒙德里安的格子世界、罗斯科的色块组合的奥秘,领会“康斯太勃尔的雪花”“维米尔标记”“莫兰迪灰”的情绪内涵……
但是,作者的介绍并不停留于绘画技法的分析上,也不作太多学理化的解读阐释,更多的是通过故事性的讲述、诗意的阐发、哲意的表达,传达出他观画时内心体验到的自然和精神的景观。
我从他的文字里,看到生命的风景,读到心灵的诗章。
对《牧鹅少女》的描绘,直接把你带进一种悠扬的、田园诗般的意境当中,光线、露水、微风、鲜花……都化作一股清泉,从画面流入文字之中,进而荡涤你的心灵;对《春》的品读,更是将你带进不绝如缕的生命的绚丽旋律——嬉闹的笑声、轻盈的脚步声、花朵绽放的声音……即使是分析莫兰迪的《静物》时,作者也将落点放在画家如何通过对块面、色彩和线条的处理,赋予单纯的堆积物以生命的气息,那从中传递出的精妙、神秘的力量,能带给你潮汐涌来般的感觉。
作者观画时,对生命气息的感知是极精微细腻的,不仅有视觉上的投射,更有听觉、嗅觉上的通感。镶嵌画《美杜莎》上那一颗颗小石子附着的艺术家的体温、力量和气息,多年后依然让作者感受颇深。作者希冀的,是要超越画作与读者的时空阻隔,让读者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这摄人心魄的生命律动,听见奏鸣曲一般美妙的生命乐歌。
然而,我们从作者充满镜头感的文字里所感受的生命气息,绝不只是这些画面的表象信息,不只是画面上洋溢着的勃勃生机,也不只是张扬着的对明朗欢乐生活的赞颂。他以满心的诚意领着读者去接近的,恰恰是画面背后闪耀着的多色调的丰富的灵魂。
在评析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时,作者忍不住发出“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感叹。画面中,一家亮着刺目灯光的街角酒吧,一个服务生和三个客人,虽同处一个空间,相互之间却没有交流。作者用三个关键词“静”“空”“亮”,来解释霍普对于“孤独”的表现力:在强光的刺激下,画面亮到没有丝毫的温馨,反而满溢着无处倾诉的寂寥。而人类灵魂深处,对温暖和爱的渴望又是如此强烈,面对《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作者直指画面的痛点:一个患有腿疾的女孩匍匐在山坡上,无助地面对着可望却不可即的家。对此,传统的解读是画面表现了“向上”的力量,但作者认为,这幅原名“归途”的画所表达的,实为“艰难”的主题:“家虽然近在眼前,但是对她来说是那么遥远……无力的腿已经让她没有力气挪动身子了。”作者之所以将从画面中“看见”的少女的无助、孤独,她的伤感与哀愁,这样直白地传达给读者,并非渲染困难,也不只是同情软弱,其中散发出来的,恰恰是他心灵深处蓄积日久的温情。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人类共通的生命气息的交融。
读这些文章时,我常常揣摩作者作为观者与画作相遇时的情绪状态,因而似乎能听到他观画时或急促或舒缓的呼吸声,也体会到他欢悦的心情同战栗的感觉。无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涛如何汹涌,他凝视画作的目光一定是温和的。浸入画家笔触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强烈的精神特质,对他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是可触可感、息息相通的。正是因为作者与画家有着一样闪耀着的丰富美好的灵魂,所以,他的文字才能无限地接近画家、画作的内在精神。
从陆绍阳的这些文章里,我读到的,有大量的关于艺术的见解与旨趣,更有关于人类基本问题的深沉思考:如何平衡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个人与群体、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在喧嚣与孤独、愁苦与喜乐、明快与晦暗的交织杂陈中,参透生活的真义,达到心灵的和谐,从而不失前行的勇气,让和平宁静的艺术精神充满纯洁的灵魂。这些,都是作者反复思考并在文章中认真阐发的。比如,在对《圣三位一体》的品味中,作者领悟到,在面对人间种种不幸后,最好的态度是用爱、牺牲和坚持来抵抗岁月的磨难,为此,他在文中直抒胸臆:“苦难是人生的常态,不为苦难击倒,选择平静地面对它,是对人生更大的包容,这也是人类不屈意志的体现。”
作者说:“没有经过生命体验的文字是苍白的。”在解读一个个复杂、矛盾、富有诗意美的形象时,作者使用的文字是如此的典雅精致,语气是如此的平静和缓,充溢着既诗意又诚实的温情。这些,恰是这位具有内敛温和气质的文化学者的禀赋和使命使然吧。他心心念念要通过文字传递的,正是深蕴于心的赞颂美和爱的人文精神。
(作者: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