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作者:范宪伟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1日 05版)

      【文旅快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绿色融合、规划布局、建设方式、运营模式、配套政策、保障措施6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出台《意见》对于推动体育公园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是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的新路径。到2020年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2平方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相比,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仍显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体育公园作为一种新型健身空间,既是城市绿色系统组成部分,又可以集合各类运动场地设施,能够有效增加体育场地面积,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新标尺。我国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发展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粗放型外延式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体育公园嵌入城市内部,贴近群众生活,是城市外部形象和内在品位的“窗口”。一个城市是否拥有体育公园,是衡量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建设体育公园,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转变,能够拓展居民健身和休闲游憩新空间,有效改善城市宜居环境。

      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是顺应人民高品质生活期待的新举措。体育公园建设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够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确保人们在尽享体育运动无穷魅力的同时,又能尽览自然生态之美,使老百姓享有更多惬意生活休闲空间,不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体育公园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把体育公园建设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要坚持便民利民、公平可及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城乡,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发展趋势相衔接,优先考虑在距离居住人群较近、覆盖人口较多、健身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布局建设,在新建城区优先布局。要根据发展水平、自然生态、人口规模、存量资源等因素对体育公园进行合理均衡布局。

      同时,要将体育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予以统筹考虑,推动体育公园绿色空间与健身设施有机融合。坚持绿色生态底色,体育公园绿化用地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65%,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推动健身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体育公园要与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不设固定顶棚、看台,不得以建设体育场馆替代体育公园,不得以体育公园的名义建设特色小镇、变相开发房地产项目,避免体育公园场馆化、房地产化、过度商业化。

      体育公园内既要有满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也要有满足青少年需求的足球、篮球、排球等常规球类场地设施和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临时性、装配式的冰雪、游泳设施。包含水域的体育公园可以因地制宜建设供皮划艇、赛艇等水上运动使用的小型船艇码头。鼓励配套建设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储物等服务设施,提高群众健身便利性。

      体育公园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保障土地供给,推进复合利用,优化审批建设程序,拓展资金渠道;要加强部门协同,确定指导目标,加强督查落实。此外,建议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十四五”时期的建设目标,抓紧制定本地区体育公园建设方案,切实把体育公园打造成为便民亲民、绿色便捷的健身新载体。

      (作者:范宪伟,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