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是一片“退海之地”,过去,这里曾有大片盐碱地荒置。近年来,滨海镇大力发展以“渔盐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通过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形成了“初卤养殖、中卤提溴、高卤晒盐”的闭合循环海水利用模式,打造出生态、绿色、节能、环保的产业体系。2021年1月至7月,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59%。这片昔日的盐碱滩,如今已成为发展经济的“聚宝盆”。
滨海镇坐落在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海岸线38.84公里。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让这里成为适宜海洋生物生长和晒制海盐的地方。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制盐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渠展之盐”闻名天下,盐业资源成为齐国富足称霸的关键要素。宋元明清时期,当地百姓多从事盐业,沾化一带逐渐形成了以盐文化为中心的河海文化。
走近机器轰鸣的海盐生产区,工人们正在忙着收盐。今年48岁的李爱国是这片生产工区的负责人,他说,今年海盐的销路非常好,每吨海盐市场价在350元左右,这片9万余亩的盐田今年净利润预计可以达2000多万元。
滨海镇最大的自然资源就是海水,高盐度海水不仅让滨海人发展出大规模的海盐产业,还让他们养出了高品质的盐田虾。
每天凌晨3点多,养殖大户杨翠卫便在自家的盐田虾精养池忙碌起来。来自江浙、京津冀和本地的客商从他这里购买鲜虾装车后,就急匆匆地赶路启程了。靠着来自渤海湾的高盐度海水,杨翠卫的8000亩标准化盐田虾精养池,每年可产虾70万斤左右,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左右。
在发展盐田虾的同时,滨海镇依托渤海水产海洋牧场,购置并投放毛蚶贝苗1亿粒、文蛤贝苗3亿粒、中国蛤蜊种苗2亿粒,每年可捕捞各种贝类近3万斤。
如今,这座滨海小镇正培育和锻造“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依托60万亩盐田建设盐湖圣境、十里盐滩等“渔盐”文化景观,努力打好沿海小镇牌、做好河海民俗文章,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郭俊锋 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