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武汉开发区的高科技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操一铭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0日 07版)

      “坐上自动驾驶车,感觉就像老司机开的车!”体验东风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武汉市民王先生感叹,“用手机打开东风领航App,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选择上下车的站点,即可免费预约体验,太方便了!”

      自动驾驶车,能及时避让行人,与有司机是一样的,智能安全。科幻片里的自动驾驶车在武汉开发区已变成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目前,开发区已经投放70多台自动驾驶车,建成90多个站点,试乘市民超过1万人次,积累了150万公里的行驶数据,自动驾驶俨然成为“中国车谷”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武汉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年产整车100万辆、电器超过2000万套,工业产值突破了3000亿元。如今,武汉开发区正加快建设军山新城,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创新引领汽车产业

      “铆定制造业不放松,上一个30年,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生长,成为武汉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主支撑。”武汉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说,“下一个30年,我们将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助力‘中国制造’跨向‘中国智造’,实现从1到10的跨越。”

      开发区汽车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和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下一代汽车”赛道上加速奔跑。

      岚图汽车是东风公司面向“十四五”、推进向科技企业转型而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填补了武汉在中高端电动汽车领域的空白。7月底,作为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之一的小鹏汽车,在武汉开发区开建智造基地,基地将聚焦生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规划产能10万辆,预计2023年投产。

      “自动驾驶,尤其是高阶自动驾驶,是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链的集成技术应用,让车变得更温暖、更智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智能软件中心副总监边宁介绍,今年6月,东风汽车、中国信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起成立了武汉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联盟。

      今年年底,吉利控股集团旗下路特斯科技建在武汉开发区的全球智造基地也将投产,届时可年产15万辆路特斯新能源汽车,填补武汉在超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空白。

      “中国造车新势力、中国造车新实力的到来,无疑会提升武汉汽车产业的能级,也将会提升武汉的城市能级。”湖北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丽君认为,在“下一代汽车”赛道上,武汉也会像传统燃油汽车一样,成为国内最包容、品类最多元、品牌最丰富的城市,创新引领势必推动武汉汽车产业“二次生长”。

      芯片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汽车产业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不能“缺芯少魂”。但从去年开始,芯片短缺成为汽车行业掣肘之痛。

      2017年,孵化于吉利生态圈的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武汉开发区,4年来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已形成四大序列、多款核心产品的芯片矩阵,其第三代汽车芯片正在进行量产车型的适配,即将实现商业化、批量装车。

      “公司落户在开发区,就是看好武汉开发区发达的汽车产业,这里的产业链较为完备。”亿咖通科技武汉总部运营中心总经理陆非介绍,在开发区,企业不仅得到了省、市、区政府组建的基金支持,还在贷款、外汇使用和疫情防控等方面感受到了武汉开发区“金牌店小二”般的关怀与服务。

      武汉开发区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上,今年1月,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选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

      此外,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也成为孵化、赋能新企业的“暖房”。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总经理康翼鸿介绍:“武汉先进院通过多项技术突破与多家企业组建联合创新中心,以研发服务形式助力企业创新,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2021年签订了近亿元合同。”

    “双碳”聚焦氢能产业

      燃料电池汽车被普遍认为是氢能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风口。在开发区先进制造产业园,有一张招商地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标注了全区氢能产业布局,涵盖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这些企业大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武汉开发区先进制造产业区负责人介绍。

      膜电极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心脏”,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掌握其关键技术,并成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企业。武汉理工氢电生产的膜电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产品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公司产值从2017年销售额几百万元,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一个亿,未来不排除会像动力电池一样出现爆发式增长。”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星说。

      眼下,在武汉开发区的5条公交线路上,行驶着21辆氢能公交车。自2019年5月底投入运营以来,这些不排烟、只排水的公交车,累计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50万公里,减少碳排放超过400万吨。

      武汉开发区作为“中国车谷”,抢先布局培育氢能汽车产业体系,在建设加氢站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协助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展示范运营,让武汉的新能源公共交通迈向了“氢能时代”。

      开发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当前,武汉开发区围绕汽车、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核心的“3+N”现代产业体系谋篇布局、砥砺奋进,全力打造全球知名“中国车谷”“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和“通用航空之都”。

      据了解,武汉开发区拥有“瞪羚企业”3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339家,以及53家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武汉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正在谱写从“中国制造”跨向“中国智造”的华章。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操一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